"曆經三千多年,在政權更叠、民族融合的不斷沖擊下,漢字仍一脈相承沿襲使用至今。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漢字貼近生活,每個基礎漢字背後都有一類物象場景的支撐,有共同生活經驗的人,一看便知其中的詞義。" (摘自《發現漢字》,唐漢著)
本字"聖"和借用字"聖"
從源頭看,"聖"和"聖"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字。今天所說的"聖",從涵義角度找尋,其本字是"聖",而"聖"本來是涵義不同的另一個字,直到宋元時,才作為"聖"的俗體字。
甲骨文“聖”
金文"聖",将下部"人"改為"(tǐng)", ""意思是"高高站立在土堆高處"。 更加明确了聽者的地位崇高:
金文“聖”
篆文"聖"承續了金文,從從耳從口:
小篆"聖"
之後的隸、草、楷、行都承續了小篆的結構和要素。不再贅述。
甲骨文“聖”
金文去掉一隻手,仍從土從又:
金文"聖"
之後的字形承續金文,不用再解釋了。
直到宋元時期,"聖"才被當作"聖"的俗體字,逐漸失去其本來的意思。
綜上所述,"聖(聖)"的本義是:部落裡德高望重、見多識廣,大家都願意去聽其意見的人。
内聖外王:
語出《莊子·天下》:"是故内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内聖外王"的意思就是在内具備聖人的品德,同時在外又懂得施行王道。
通俗地說,"内聖"就是修身養性,"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
"内聖外王"雖然最早出自于道家經典,卻一直被奉為儒家學派的最高境界。
仁 、 義 、 禮 、 智 、 信 、 家 、 和 、 平 、 安 、 國 、 民 、 富 、 裕 、 勤 、 儉 、 食 、 飨 、 甯 、 冬 、 藏 、 祭 、 告 、 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