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遊覽過三峽的人,可能會在瞿塘峽的棺木峽,風箱峽,大甯河上遊的荊竹壩或者西陵峽中的兵書寶劍峽,九畹溪等地,不經意看到懸崖上竟然有懸空的棺材。懸崖上去就很難了,還要在上面放懸空的棺材,這似乎是天方夜譚。但是現實中卻是的的确确存在的。那這些棺材到底是誰放上去的呢?又是用什麼辦法放上去的呢?
1979年,四川大學曆史系教授林向先生,從大甯河上遊的荊竹壩上取下一具懸棺,發現棺内有兩具屍骨,一具是十三四歲的男孩,一具是十五歲的女孩。女孩頭部有鈍器所傷的痕迹,由此推斷女孩是陪葬的。并且在棺材内隻發現了銅鈎,銅镯,并沒有什麼金銀珠寶。如果隻是屍體,為什麼要放在懸崖上呢?
經過利川民俗專家譚宗派多年的研究發現,懸棺大多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遺迹。那時由于戰亂頻繁,民不聊生,古人于是就選擇了高不可攀的懸崖作為葬身之處,當時的人堅信:棺材放的越高越代表孝順,越代表以後會有好報。棺材放在幾乎與水面垂直的天然岩洞中,以此表示吉利和孝順。并且懸棺岩穴傾斜度為20度,不積水,通風,避雨,幹燥,人迹罕至,從古至今,保存的完好無損。
古人不僅在選擇放置棺材的地方下了很多功夫,早在1971年的研究中發現,很多懸棺内的陪葬品大多與死者生前的身份有關。比如漁夫的陪葬品則是頭下枕着魚,嘴裡銜着魚,手裡握着魚,身體的周邊都是魚。農夫的陪葬品則是石斧,石鋤。這樣看來,懸棺内的陪葬品和放的位置高都可以理解,但是懸棺究竟是怎樣放上去的呢?
關于懸棺到底是怎樣放上的問題,民間流傳這樣三個說法:一是認為鑿路将棺材搬上去然後再毀掉,二是趁漲水時将棺材放上去,三是用木制絞車,繩子,定向滑輪等工具把棺材吊進去。雖然有這三個說法存在,但是依然沒有人能證明到底哪種說法正确,大家怎麼看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