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工作中,很多病人會問我們:“我是來做胃鏡檢查的,為什麼醫生還開了抽血、檢查 那麼多的項目呢?”
是不是醫院、醫生搞創收,亂收費呢?
生活中你們是不是也有朋友當面質問:“有什麼病就查什麼,不相關的檢查不是讓我多花錢嗎?我是做胃鏡檢查的,查梅毒、艾滋病幹什麼?亂收費!!!”
今天,就給大家簡單說說術前檢查這些事兒。
為什麼要抽血檢查?
胃腸鏡檢查前一般需要檢驗的血液項目有:血常規、術前四項(也叫術前感篩)、凝血四項。
血常規
主要評估患者有無炎症、重度貧血或血小闆明顯降低,這些指标也往往是提示某些胃病,也能指導内鏡醫生在檢查、診斷時候有所注意和側重;
另外,血小闆數目還能判斷凝血機能、出血傾向,在需要活檢或鏡下治療的時候會引起注意。
術前感染篩查(術前四項)
目前大多數醫院需要檢查的項目是:乙肝、梅毒、丙肝、艾滋。
在我們醫院,術前四項檢查現在是常規項目,所有手術、侵入式檢查、比如胃腸鏡都要做,否則可以不予手術或檢查。
首先,四項檢查不僅是臨床治療的需要,也是為了避免醫源性感染,保護更多住院病人的安全,切斷醫源性感染;
其次,對于醫護人員的職業防護也具有重要意義。醫務人員每天接觸各種疾病的患者以及患者的體液、血液、分泌物時,遭受感染的幾率會增大。
據相關研究,醫務人員每年受銳器損傷的比例高達11%~24%,其中因銳器損傷而導緻的感染中,丙肝占62%,艾滋病占3.2%,乙肝占34%。
因此,術前對患者進行四項檢查,如果發現陽性患者,可以警示醫務人員格外注意。
患有傳染病的患者不能同普通病人住同一房間,手術時也要安排到特殊感染手術室;
因為胃鏡和腸鏡是消毒後重複使用的,如有特殊感染,需要專門消毒處理,避免交叉感染;
攜帶這幾類病原體的患者使用的胃鏡、非一次性器械,都要經過特殊的消毒程序,如使用單獨的消毒包,除了一般的消毒流程外還要多次消毒,并進行相關指标的檢驗。
凝血機能(凝血四項)
凝血系列檢查主要評估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因為做胃腸鏡檢查,有時會取活檢,還可能會蹭傷粘膜、遇到小的胃腸道息肉直接切除處理,如果凝血功能不好,會導緻出血量較多、甚至引發大出血,危及生命。
有些患者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華法林、氯吡格雷等活血、和消炎止痛類藥物,以及某些激素類藥物,活檢或切除術時易出血,這時便需要完善凝血功能檢查才能明确;
還有極少數人是隐性出血性疾病,比如血友病,很可能在胃腸鏡檢查後出血不止,出現危險。
因此,事先知道患者的凝血情況,便于提前采取預防措施和準備,防止不良後果的發生。
另外,順便提醒一下:胃腸鏡檢查前,要停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華法林等抗凝、抗血小闆藥至少5天!
一周前化驗過的,可以不用重複做
如果一周内曾經化驗過,再胃鏡和腸鏡檢查,可以不再重複化驗,但是你需要向醫生提供真實的化驗單據;
如果超過1周,就必須重新化驗血常規和凝血功能。
因為這兩項檢查的時效均為1周,而術前感篩的乙肝、丙肝、梅毒、艾滋檢查的時效則是3個月,也就是3個月内做過相關檢查,也可以不再檢查。
總結
總之,在胃腸鏡檢查中,這術前感篩檢查和凝血項檢查的必要性是經過檢驗的,也是得到廣泛認可的。這些做法,不僅是對醫療實踐經驗的肯定,也是最大限度、最大範圍的保障公衆健康。#健康科普挑戰賽# #醫療事故#來源:胃腸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