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焙魚,好呷啊。
但好多人可能不知道,這玩意兒啊,還是湘潭非物質文化遺産呢。
第四批,傳統技藝,水府火焙魚。
打開地圖,韶山湘潭湘鄉三地,顯示藍色的地方,除了湘江,就是位于湘鄉西南角的水府廟水庫了。
(水府廟水庫 圖源 湘鄉融媒)
水庫1958年9月開建,1960年蓄水,面積達到45平方公裡。
是平方公裡,不是畝,韶山最大的青年水庫,水面最大的時候,為0.56平方公裡。
水多魚就多,網上有篇《水府火焙魚,家鄉的煙火氣》。
文章寫道:
水府廟水産豐富,過去當地人為了方便貯存,通過火焙、煙熏等方式,把新鮮魚蝦做成幹貨,因此火焙魚的手藝也就這樣流傳了下來……我的祖輩們以船為家,制作火焙魚到我這已經是第五代了,我要把這個手藝繼續傳承下去。湘潭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火焙魚傳承人萬望林說。
看到這裡,覺得好惋惜的。
因為韶山的火焙魚也很著名啊。
我估計着,火焙魚技藝,整個湘潭的老一輩,都是會做的,如果直接申報為湘潭火焙魚,就更有代表性了。
寫着寫着,不由得想起小時候的事。
那時家裡有個“搭鬧子”,前部兩根竹條,一根彎成半圓,一根連其兩端,就像個拱門的樣子,塑料網子綁在竹條上。彎竹頂上縱綁兩三米長的竹竿,作為把手。
用時就從雜屋裡取出,父親扛在肩上,我則帶個小木桶,一起到塘邊“搭”魚。
用這個純靠運氣,雖是盡量輕輕地按入水下,但總有水花啊,魚又不傻,不會跑嗎?
搭鬧子外,還有撩鬧子,一米多長不規則的圓筒形,三面圍住,正面開口,純為竹制。
大雨後,将之置于溝裡,便能攔到好多小魚。
不過,各種雜物也都沖在裡面,起網倒地上,小魚被蓋住,還得邊翻邊找。
因此,更好玩的,是幹魚。
幹是個動詞,就是将一段水溝,前後塞起來,把中間的水潑幹淨,看着魚兒在渾水裡東逃西蹿的樣子,實在很有成就感。
捉完小魚,還要在泥巴裡盤泥鳅,滑溜溜的,可比魚難抓得多了。
(泥鳅)
另外還有一法。
拿家裡不要的爛搪瓷臉盆,找塊薄膜蓋住盆口,裙邊一直抹到盆外,用一細繩,将之綁好。
薄膜中間,挖個小洞,再把米飯和糠和在一起,放入盆中,作為誘食。
最後,把盆放到塘邊淺水處就行了。
隔幾個小時取上來一次,最多的就是青皮嫩,富嫩股,鳑鲏鲥,若能鑽進去一條鲫魚,不管大細,小夥伴們都要高興得手舞足蹈。
還有人頗自豪地說,我講了要放那邊吧,你看,那邊就是魚多呢。
現在想來,那時的孩子,完全放養,大人也沒時間來管,哪像現在帶娃?
塘邊都不準去,更不要說撸起褲腳,踩到水裡,搞得一身濕了。
不是現在的孩子金貴,而是那時安全意識,真沒現在這麼強。
搞的小魚,一次沒幾條,一天也網不到多少,不夠吃一餐。
隻好在肚皮前部掐個口子,擠幹洗淨,燒一竈小火,把魚一個個排在鍋沿,将之焙幹。
又或者,焙幹後,再用介木灰和糠皮炕一炕,就更好收藏也更香了。
(熏魚)
看着小魚崽子那金黃的樣子,真想馬上就搞着吃。
不過,奶奶總說,少吃多知味,一次少搞點,能多吃幾餐。
能說什麼呢?
那時葷菜少,量入為出,小孩固吞口水,也隻能随大人了。
吃時或炒辣椒,或煮飯時蒸熟,加點醋,連辣醬都不要放,那叫一個絕味啊。
不過,得一隻小魚咽幾口飯,不像現在能敞開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