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夏季養生注意事項

夏季養生注意事項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31 11:20:36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裡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于人來說,此時是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在内,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并且活躍于機體表面。為适應炎熱的氣候,皮膚毛孔開洩,而使汗液排出,通過出汗,以調節體溫,适應暑熱的氣候。

夏季養生注意事項(夏季養生9項注意)1

夏天,指陰曆4月至6月,即從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間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等六個節氣。

《黃帝内經》在描述夏天的節氣特點時,這樣寫道:“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意思是說,在夏天的三個月,天陽下濟,地熱上蒸,天地之氣上下交合,各種植物大都開花結果了,所以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裡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于人來說,此時是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

在談到夏天如何養生時,汪绮石在《理虛元鑒》裡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這裡再清楚不過地指明了夏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濕邪;同時又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内的陽氣,即《黃帝内經》裡所指出的“春夏養陽”,也就是說,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護體内的陽氣。

暑為夏季的主氣,為火熱之氣所化,獨發于夏季。中醫認為,暑為陽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氣傷津。這是它的病理特點。暑邪侵入人體,常見腠理開而多汗,汗出過多導緻體液減少,此為傷津的關鍵,津傷時,即見口渴引飲、唇幹口燥、大便幹結、尿黃心煩、悶亂等症。如果不及時救治,開洩太過,則傷津可以進一步發展,超過生理代償的限度必然将耗傷元氣,此時可出現身倦乏力、短氣懶言等一系列陽氣外越的症狀,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導緻死亡,由此觀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閑視之。

濕為長夏之主氣,在我國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熱又多雨。人們所說的濕病就多見于這個季節。這個季節裡空氣中濕度最大,加之或因外傷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處潮濕,以至感受濕邪而發病者最多。

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粘滞,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愈,這是濕邪的病理特征。不僅如此,濕邪亦好傷脾陽,因為脾性喜燥而惡濕,一旦脾陽為濕邪所遏,則可能導緻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氣機不暢,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溫。尤其是脾氣升降失合後,水液随之滞留,常見水腫形成,目下呈卧蠶狀。

中醫還認為,濕邪重濁,故外感濕邪後多有身重倦困,頭重如裹等症狀。又因濕邪粘滞,病損往往着而難易,若其侵犯肌膚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處,故有“著痹”之稱。一般他說,濕邪為病,病程較長,如濕溫病,常有如油入面難分難解之臨床特征。風濕夾雜,侵犯肌膚,關節所形成的風濕痹症則往往反複發作。内濕病常見其病理性産物多呈穢濁不潔之物,如皮膚病變之滲出物,濕熱帶下之分泌物,質粘而腥臭。因此,人們常稱濕為“有形之邪”,其性穢濁。

由于濕的形成往往與地之濕氣上蒸有關,故其傷人也多從下部開始。臨床所見之下肢潰瘍,濕性腳氣,帶下等症往往都與濕邪有關。

對于濕,現代科學用濕度來表示,是指空氣中的含水量,物體潮濕的程度。空氣的濕度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對人體有直接的影響。一般來說,對人體适宜的濕度是40%~60%,當氣溫高于25℃時,适宜的相關濕度為30%。秋天,天氣涼爽,濕度适中,人的精神倍增;而夏季三伏時節,由于高溫、低壓、高濕度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後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欲不振,易發生胃腸炎、痢疾等。若濕度太低,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從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

長夏時節由于天氣悶熱,陰雨連綿,空氣潮濕,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發黴、長毛,人也會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誘發關節疼痛,吃了黴爛變質的食品,就會引起胃腸炎,甚至導緻中毒,所以在長夏一定要重視防止濕邪的侵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