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詠春拳基礎手法練習

詠春拳基礎手法練習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0 09:27:22

詠春拳基礎手法練習?(圖 35, 圖 36) 每次練習要力盡而止,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詠春拳基礎手法練習?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詠春拳基礎手法練習(詠春拳秘傳基本功)1

詠春拳基礎手法練習

(圖 35, 圖 36) 。每次練習要力盡而止。

(2)練習者相對而立 , 左方以直線捶交替攻擊右方胸前 , 右方以左右外攤掌消解左方的 攻擊。 目的是通過雙方互練 , 使右方的外攤掌能承受對手直線捶的沖擊 , 并能有效制止對手的 直線捶進攻。 (圖 37, 圖 38) 。 外攤掌同時可用于連消帶打 , 往往在對手攻擊時 , 配合直線捶使 用 , 既可防禦對手進攻 , 又可直接攻擊對方 , 一舉兩得 (圖 39) 。

廣州詠春拳秘傳納外内簾手

大凡搏擊之道 , 離不開控制與反控制。 在拳腳交加之際 , 能有效地控制敵人 , 就能穩操勝 券。在詠春拳的搏擊理念中 , 強調逼而打之和黐而打之的心法 , 實則也是為了控制戰局 , 形成 一個“隻有我打你而沒有你打我”的良性局面。

詠春拳脫胎于福建鶴拳 , 傳說清朝時 , 五枚師太因見蛇鶴相鬥而悟出詠春拳 , 所以 , 在詠 春拳中有大量以鶴為形的身形手法與步法。 以白鶴的淩厲雙翅、 鋒利雙爪及尖喙為仿生對象 , 不但适合搏擊 , 而且運動幅度大 , 攻防配合亦相當到位。在古代,“手搏”就是一種以打法為 主的技術 , 并輔以踢法、摔法和拿法 , 屬于徒手格鬥技。詠春拳強調以雙手打法為主體技術 , 不但繼承了傳統“手搏”積累的經驗 , 而且還有所創新 , 而詠春拳的“納外内簾手”就是這 種綜合體現。其特點有三 :

第一 , 雙方對峙時 , 先發制人與後發制人并重。 先發制人可以“搶”為主 , 除可以“先下 手為強”搶占對手的中線外 , 更可搶攻敵方 , 所以要“因時而攻”。

第二 , 納外内簾手是雙手并重 , 雙手可以在同一時間内使出不同形态的招式 , 發出不同 的勁力 (圖 1), 這是“連消帶打”的基礎。人體是對稱的 , 像建築物的設計一樣 , 外有幾何中 心線 , 内有力學重心線。當以雙手為主技擊時 , 意念中可将身體一分為二 , 設計與搏擊有關的 動作 , 其單手的每個關節都有特定的運動方向和勁力方向。 如将手視為兵器時 , 單手的基本動 作可有刀、槍、劍、斧、錘、盾、鈎等許多作用。當将左右合二為一 , 有規則組合動态格鬥 模式時 (散手 ), 其左右動作對稱與否均可 , 但整體必須動态平衡。雙手同做一動作可模仿雙 刀、雙劍等 (圖 2), 做不同動作可模仿一刀一盾或一槍一鈎等 , 這是連消帶打的原理 (圖 3) 。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第三 , 守中打中是詠春拳攻防意識的不二法門。 詠春拳的中線理論是在無數次實戰中總 結出來的 , 竟與古羅馬經濟學家柏列圖的經濟理論極為相似。柏列圖在長期對經濟活動的觀 察中 , 總結出如下規律 :在當時的羅馬 ,80%的财富由 20%的人占有 ; 在日常買賣交易中 ,80%的 銷售額往往由衆多買主中的 20%下訂單 ; 在生産一種産品中 ,80%的質量問題往往是由僅占 20%的原因導緻的 ; 在公司的庫存原料中 , 可能有 20%的品種 , 其價值占總庫存的 80%。

所以 , 柏列圖法則認為 :管理工作應集中在最關鍵的 20%上 , 因此 , 柏列圖法則也

稱”“80-20法則”。 詠春拳先輩告訴我們 :敵方向我們攻擊的部位 , 主要是頭、胸、腹、 裆四個位置 , 這四個位置都處于人體的中心線 , 而且這四個位置的面積總和亦大緻等于人體 總面積的 20%。 隻要把防守精力集中在人體最關鍵的 20%上 , 就可以有效地消解來自敵方 80%

的攻擊。東西方哲理竟不謀而合。所以說 , 守中搶中打中是詠春拳攻防意識的不二法門。 在弄清楚有關詠春拳的搏擊實操原理後 , 我們再回到“納外内簾手”的課題上來。 一、納外簾手

納外簾手是廣州詠春拳的“主戰火炮”,它攻擊力強 , 主控人體中線 (主要是頭、 頸、 胸 等部位 ) 的“主戰場”,具有速度快、力量大的特點 , 而且機動性強 , 可先控後打 , 也可邊控邊 打 , 甚至可控而不打 , 改用其它技法降服敵方。納外簾手最适合打“硬仗”,如果碰上那些力 大勢雄、 以力取勝而自身靈活性柔韌性不足的對手 , 對方被納外簾手纏上了 , 大多隻能“縛手 縛腳”,以失敗告終。

動作說明

練習者立二字鉗陽馬起式 , 要求雙膝内鉗 , 提肛收腹 , 頭項中正 , 全身勢如待發之弓 (圖 4), 練習者向右側轉體約 20度 , 坐右馬 (全身重心約 80%落在右腳上 ), 然後左手成扣拿狀 (意 念扣拿别人的前手 ), 右手成子午中線捶穿心擊出 (圖 5~圖 7) 。 在完成上述動作後 , 練習者身 體左轉 , 出左納外簾手 (圖 8, 圖 9), 技術要領與右納外簾手相同。

對練說明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練習者相對而立 , 按詠春樁要求立馬 , 然後兩人同時發捶做“扯三星捶”練習 (圖 10~圖 12), 随之左者右手扣拿右者的右手 , 左子午捶穿心順橋向右者中心線打去。 右者以左捶穿 橋攔截 (圖 13), 形成“橋來橋上過”之勢。左者又左右手連續扣拿右者的前手 , 同時左右子 午捶穿心順橋連番擊 -出 , 而右者又連發子午捶穿橋攔截 (圖 14, 圖 15) 。右者在消解左方連 續進攻後 , 其左手扣拿手反扣拿左者左手 , 右方右子午捶穿心順橋擊向左者中線 , 而左者則發 子午捶順橋穿心攔截消解右方的攻擊 (圖 16) 。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二、納内簾手

納内簾手是納外簾手的同性異構體 , 在納外簾手的主體意識指導下 , 做防守性微調 , 主 要攔截敵手偏離中線的攻擊。 可見詠春拳是一套實用之功 , 一切從實際出發。 因此 , 納内簾手 實際上是納外簾手的補充。

動作說明

練習者立二字鉗陽馬 , 擺出詠春拳迎敵樁 (圖 17), 然後練習者前鋒手從上擺橫蓋落至己 身胸腹之間 (周 18,圖 19), 注意橫蓋之力一定要均勻并連肘蓋下。緊接着 , 練習者的右蓋手 化為内扣拿手 , 左手子午捶同時穿心擊出 , 形納外簾手 (圖 20) 。 練習者左捶化為蓋手擊落 , 完 成另一邊的納内簾手 , 其要求相同 , 惟方向相反 (圖 21~圖 23), 寓攻于守及寓守于攻。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對練說明

練習者相對而立 , 首先左手以納外簾手法向右方攻擊 (圖 24), 而右方一反常态并不防 守 , 其左捶偏離中線向左方攻擊 (圖 25) 。左方立即施展納内簾手把右方的來捶蓋落 , 然後又

施以納内簾手繼續進攻 (圖 26~圖 29)。如此往複練習。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實戰說明

納外内簾手可攻可防 , 攻時若水銀瀉地 , 見空則擊 , 無孔不入 ; 守時則固若金湯 , 水潑不 入 , 針插不進。 如沒有熟練的防守技術 , 一般人面對納外簾手的攻擊 , 都會無可奈何地落敗 (圖 30~圖 32) 。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廣州詠春拳撲翼掌與三品掌

一、撲翼掌的妙用

540)this.width=540" align=left vspace=5>

撲翼掌是一種較為常用的攻擊手法。 它起動突然 , 勁道十足 , 以橫破直 , 一旦使用能使對 手防不勝防而陷于被動。 撲翼掌又是中線直捶的重要補充 , 是中線直捶的後續攻擊手法 , 在黐 手過程中 , 直捶與撲翼掌合用 , 往往形成連環式攻擊。除作為攻擊手法外 , 經常操練撲翼掌能

效起動身體綜合勁道 , 拉松肩腰胯使人體搏擊動作更自然協調。

撲翼掌源于白鶴拳的鶴形手法 , 仿白鶴翅膀翻飛動作。 撲翼掌以打雙耳、 臉部和頸部為 主 , 亦可擊打人體腹部。 有拳訣雲 :飛鳥斂翼 , 撲翼驚鴻 , 異曲同工。 當機立發 , 撲翼撲蝶 , 異掌 同功。一上一下 , 三線力通 , 直捶在前 , 穿橋之先 , 視前忽後 , 虎尾跟手。擊頭無腳 , 擊腿無首 , 正側因由。高打其下 , 矮來飄高 , 過手順從。

1. 撲翼掌的練法

練習者立詠春拳迎敵樁式 (圖 1), 前鋒手化為勾撥狀 (意念撥開敵方來掌 ), 另一手立掌 擊出 , 高至面部 (圖 2, 圖 3) 。 要求雙手同時發勁 , 力達掌根 , 同時身生側馬 , 體重分配為前三後 七。在完成左撲翼掌時 , 練習者随之操練右側撲翼掌。這樣一左一右循環往複 (圖 4, 圖 5) 。 注意 :撲翼掌的力應由向上向前爆發而出。

2. 撲翼掌的實戰作用

左方散打格鬥式 , 右方詠春拳迎敵樁 (圖 6) 。 左方以左直拳擊向右方胸部 , 右方以攤裡簾 掌消解 (圖 7, 圖 8)。 當左方舊力已逝新力未生之際 , 右方前手把左方直拳勾開 , 乘勢轉馬 , 以 撲翼掌擊打左方頭部 (圖 9, 圖 10)。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左方又向右方發動攻擊 , 左直拳再度擊向右方 , 右方再以撲翼掌連消帶打 , 掌擊左方頸 部 (圖 11, 圖 12) 。

540)this.width=540" align=right vspace=5>

三品掌的活用

所謂三品掌就是把撐掌 (有人叫“禮掌”)、攤掌和耕掌聯合起來使用 , 一帶三 , 是訓練 詠春拳練習者在應敵中連環防守及連續進攻的好方法。 撐掌、 攤掌及耕掌在演練過程中酷似 一個中文的“品”字 , 所以詠春拳前輩把此招式定名為“三品掌”。至于有人把三晶掌解釋 為品骨品筋品血之法 , 這可能是意外收獲吧。有拳訣雲 :一線定中原 , 左右格逢源。連環鵝連 随 , 上下諸力聯。 吞身如鶴縮 , 吐手若蛇奔。 發勁節催節 , 問招手追手。 三品如羅網 , 朝形若鬥 雞。虛招非我法 , 實打兼妙作。

1. 三品掌的練法

練習者立詠春拳二字箝陽馬 , 要求氣沉丹田 , 落膊收胸 (圖 13)。練習者先出撐掌 , 要求 出手與肩平 , 離身體約 20厘米 , 其意念為直擊敵方中線 (圖 14) 。完成撐掌後 , 随之打出攤掌 (手向前、稍橫 ), 發力點在前臂桡骨端一寸左右 , 肘要歸中 (圖 15) 。再化耕掌 , 耕掌是防下攻

擊的手法 , 要求以肘帶腕封守已腹 , 以防攻擊 (圖 16)。就這樣撐掌、攤掌、耕掌連續操練 , 左右雙手交替練習。

2. 三品掌的對練

(1)三品掌中攤掌對練 (圖 17, 圖 18) 。

(2)三品掌的連環練習 :練習者相對而立 , 右方依次交替以中子午捶和低子午捶攻擊左 方 , 左方則以撐掌、攤掌和耕掌防守 (圖 19-圖 20) 。要求連環協調自然。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3. 三品掌實戰示範

(1)撐掌組手實戰

a. 練習者相對而立 , 左方散打格鬥樁 , 右方詠春拳迎戰樁 (圖 22) 。左方右直拳擊向右方 面部 , 右方以左撐掌加直拳組手擊中左方胸腹部 (圖 23) 。

b. 右方以直捶攻擊左方 , 左方以撐掌消解 , 同時一記虎尾腿”擊中右方腹部 (圖 24) 。 (2)耕掌組手實戰

a. 左方以下勾捶擊向右方 , 右方以耕手消解 , 同時以耕手沖捶擊向右方 (圖 25, 圖 26) 。

b. 左方散打格鬥樁 , 右方詠春迎敵樁 (圖 27), 左方以一記低鞭腿擊向右方 , 右方以耕手 消解 , 同時進步 , 以直捶擊中左方 (圖 28, 圖 29) 。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3)三品掌組手實戰

左方以直捶攻擊右方 , 右方先以撐掌消解 , 随之左方另手繼續以直捶攻擊 , 右方以同手 化為攤掌再次消解 (圖 30, 圖 31) 。左方攤掌化為“撲翼掌”直擊左方面門 (圖 32) 。

注 :三品掌組手防守與攻擊 , 可以在同一隻手的基礎上 , 做反複的攻防變換動作 , 無須以 另一手相助 , 協調靈活快速 , 是詠春拳連環出手的基礎拳法。

廣州詠春拳“白鶴尋狐”追西風

詠春拳起源于福建鶴拳 , 在現今流行的宗鶴、鳴鶴、飛鶴、痹鶴等不同種類的鶴拳中 , 均可看到詠春拳的特點 , 而且 , 福建就有一種“永春白鶴”功夫。詠春拳人粵後 , 又充分吸收 了南拳 (洪、 劉、 蔡、 李、 莫幾派功夫 ) 的技擊精華 , 技術特點已自成一體 , 無論搏擊意識還是 打鬥技巧 , 都煥然一新。

詠春拳脫胎于福建鶴拳。詠春拳十二基本式中的“白鶴尋狐”更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 種。 “白鶴尋狐”,是詠春拳中以肢體語言描述了一個關于丹頂鶴與野狐搏鬥的故事 :

月色映照下的沼澤 , 晚風在柔和地吹拂。

一隻白鶴從樹梢上急速飛翔下滑 , 鋒利的鶴爪抓向野狐。野狐不甘心束手就擒 , 弓身伸 爪準備反抗。 白鶴就像一隻勇敢的精靈 , 何懼惡類逞兇。 隻見它時而潛步疾進 , 時而唳聲破空 , 突然一聲急嘯 , 野狐被白鶴的利爪抓破了胸膛„„

操練“白鶴尋狐”的時候 , 要講究氣沉丹田 , 以氣助勁 , 要求身手步協調配合 , 借助明、 暗、長、短四勁。在身法上 , 要求落膊收胸、松肩、松腰、松胯等等。練好“白鶴尋狐”一 式 , 可在搏擊中進退自如 , 保持身手馬的協調平衡 , 從而穩操勝券。

也談詠春拳與永拳拳

近年來 , 有作者在國内多家武術刊物發表文章 , 認為詠春拳即永春拳 , 亦言之鑿鑿地列 舉了有關“證據”。但筆者在拜訪了廣州、佛山、古勞、香港等地多名詠春拳長者 , 并參閱 了相關的資料後 , 認為兩者其實有不同的内容。

先說詠春拳。由于過去詠春門擇徒非常嚴格 , 所傳之内容多是通過師徒之間的口授 , 用 文字記錄的資料甚少。關于此拳起源 , 比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是 :清朝嘉慶年間 , 少林五枚法師 雲遊民間 , 後寄身于川滇交界的大涼山 (又名栖霞山 ) 白鶴觀 , 因與山下豆腐店嚴二二父女稔 熟而傳技于其女嚴詠春。嚴詠春技成後仍潛心研練 , 某日因看到蛇鶴相鬥情景 , “外師造化 , 中得心源”。 于是她吸收福建永春縣方七娘的白鶴派中的“龜背鶴身”和墜肘、 宗鶴拳中的 “以閃為進”的三角步、福建少林拳中的斂臀高樁小四平馬等身形、手法、步法 , 再結合蛇 鶴相鬥善于纏繞吞吐的特點 , 悟出了以手腕快速變動為主的“手勁”,從而創造出以上肢動 作為主、 以子午線 (中線 ) 原理和箝肘的動作為攻防核心的詠春拳 , 并總結出“來留去送 , 以靜 制動 , 柔化剛發 , 逢甩必沖 ; 上失下取 , 無影破中 , 提防偷漏 , 制敵于兇 ; 身轉手轉 , 動作齊同 , 意 到眼到 , 注意前鋒 ; 先發制人 , 因時而攻 , 手出腳應 , 直搗黃龍”等技擊理論 ,, 在實戰中 , 該派 拳法不以力勝而以法勝 , 在當地技壓群雄 , 聲名鵲起。 嚴詠春将此拳傳給丈夫嚴博球。 嚴博球 夫婦後定居廣東南雄縣 , 并将此拳傳給粵劇瓊花會館的梨園子弟黃華寶、梁二娣、大花面錦 (陸錦 ) 、高老忠等人。此拳當時沒有名字 , 後嚴博球為紀念愛妻而取名詠春拳。

“根據長橋能運氣 , 短橋能自保”的技擊原理 , 詠春派以“短橋窄馬 , 擅發短勁”為特 點 , 以“拳、 橋、 膀、 指、 掌”為五大手法 ; 以“吞吐浮沉”和“二字箝陽馬”的身形步法為 顯著标志。

詠春拳基本結構包括三個階段的學習内容。第一階段 :學習詠春派氣功——“腎氣歸

元”。第二階段 :1.學習入門十二式——子午拳、獨龍拳、偏身拳、箭拳、外簾手、内簾手、 外搭、内搭、外耕手、内耕手、三品掌、撲翼掌 ;2. 學習三套拳法:“小念頭”、“沉橋”、 “标指”。 第三階段 :學習鵝手 , 練知覺。 最後學習“三拳各式散手總合”即一百零八點木人 樁法。

器械方面 , 有一套六點半棍、一套兩儀棍、一套八斬刀 (又名“雙飛蝴蝶刀”)。

永春拳則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 , 為當年進永春殿者所習的南派内家拳技 , 全 稱應是“永春派少林拳”。

永春殿在清朝中葉的總教頭是至善禅師。 至善禅帥根據自己多年的習武經驗 , 将長拳中 的長橋大馬改為短橋小四平馬。 據傳 , 當年南少林寺内各殿所傳授的武藝并不相同 , 故形成了 今天流派衆多的南派少林拳。 相傳 , 當年少林英雄方世玉的師弟胡惠乾 , 在永春殿刻苦精研一 套以柔制剛、令對手眼花缭亂的花拳 , 後到廣州四關龍津東嚴懲了惡人 , 替父報了仇。爾後 , 胡惠乾還在廣州西關城外醫靈廟前的田心坊西禅寺處授拳 , 遂使永春拳術流傳于民間。

另傳 , 清廷火燒少林寺後 , 至善禅師曾一度避禍于廣東粵劇紅船巾 , 充當戲班火夫。 右一 次 , 他因在廣東東莞市抱打不平而露出行藏 , 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 , 學習技擊。他把适合 在戲班幻 :船中練習的“天”、“地”、“人”三套樁拳、一套木人樁法、一套六點半棍和 少林跌打醫術教給藝人。直到現在 , 粵劇中仍有人精通永春拳、六點半棍和跌打醫術。

永春派拳技主要内容有 :花拳 (由平拳、梅花八卦、佛掌三套拳組成 ) 、八式單打、連環 扣打、樁拳、木人樁等 , 其器械主要是六點半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