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就是滿族的呀,不過跟清朝那個滿族沒關系。俺祖上也是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那兒你知道吧,從那兒來的。大南溝裡面滿族人多,姓譚的,姓沈的,好些都是一家子。娃子們出去打工了,我沒出去,家裡有個老媽,我二叔才走【方言:去世】,二媽【方言:二嬸】一個人在家,不想做飯了,也來我家……”
沈大叔一邊焯着白蘿蔔絲,一邊跟作者聊天,講述着這個豫西唯一一個滿族村的來曆。他家是這條山谷最裡面的一家。
大南溝,位于栾川縣城東南,背靠道教聖地老君山,是河南省唯一的滿族特色村寨。一走進村寨,民族特色濃郁、生态良好的美麗鄉村景象映入眼簾。滿族風情民居青山環繞,亭台樓閣參差錯落,文化壁畫栩栩如生。當地旅遊業主打民族風情牌,沿街道路上有很多清代滿族元素的圖案。
大南溝的深處,是栾川縣的飲用水源,溝裡的人家大都搬了出去,在溝口蓋房開設農家賓館,隻有幾戶人家,還因為各種原因,滞留在溝内。
山澗邊是一片茂盛的竹林,如果不是竹林裡的鵝叫聲,很難發現竹林裡面還住有人家。
走過小橋,繞到竹林後面,是一條崎岖不平的小路,不遠處的人家正在燒火做飯。
“恁來是有啥事?主要不是我二叔才老,等我二媽緩緩了,俺再搬出去……”
大叔姓沈,看我們背着相機,還以為是上級來檢查他們搬遷的事。說明來意,大叔環視了一下,說:“給恁搬個墩兒吧?”就要回院裡搬凳子。
看沿途的宣傳,也沒說清楚大南溝這支滿族人的具體來曆,于是詢問大叔。
“哎呀,啥滿族漢族,不是都一樣?說起來,俺祖上也是從山西遷過來的,跟東北那清朝滿族沒啥關系。俺也是說普通話,生活習慣跟你們也都一樣,村裡那宣傳隻是宣傳。”
沈大叔正在焯蘿蔔絲,用的是大門過道裡面的鍋頭。“有兩顆棗皮樹,年年得煮棗皮,就給這鍋放到這兒了,平時做飯喽,在院子裡頭做。”
正說話的時候,一位老太太走出來,看看沈大叔,看看我們:“這誰呀?咋不叫回家?”
“你不認哩,煙老大,你回家吧。”老人很聽話的回到院子。
“這是我媽,80多了。”大叔介紹說。
“别人都出去了,有哩在底下蓋了房子,有哩在栾川租房子,俺這賠償沒說住,還沒有搬出去。出去也不中,俺老哩年紀大了,模糊【方言:形容人老了糊塗】,我真怯【方言:擔心】下去租一間樓房,她住不習慣。在這兒住着,一年了,摘摘棗皮,看兩窩蜂,還能弄點花銷錢,下去可咋弄哩……”
很快,鍋裡的水開了,大叔拿起來一籃子蘿蔔絲,倒進鍋裡。
“咱這兒是自來水廠的水庫,不叫種地,我就種了一點蘿蔔。天氣慢慢暖和了,有那蘿蔔都糠了,我想着趁天,趕緊焯焯喽過年包包子吃。咱這兒冬天也沒啥菜,炒炒吃,包馍吃都中。”
“會有200來斤蘿蔔呀!我身體不好,打工出不去,家裡還有一個80多歲老媽,二媽也是一個人,家裡沒有一個人也不中。在家多少種點地,管他呢,現在吃着總是不作難,有錢了過好日子,沒錢了儉省點也能過。咱要是有錢,我也下去開農家賓館了,咱不是沒錢嘛,娃子們都是一個人出去打工一家子花銷,負擔也都不小……”
這些焯過的蘿蔔絲,曬幹後,留一部分自己吃,多餘的,會送到溝口的農家賓館,大叔說賣蘿蔔絲比賣蘿蔔稍微好一些。
正要去看沈大叔說的“二媽”,他家裡也來了客人,謝絕沈大叔的挽留,沿着竹園邊,走進另外一戶人家。
正像大叔說的那樣:不管是漢族還是滿族,在當下社會,都需要努力奮鬥,年輕時候不能打好經濟基礎,到老了,身體出現問題了,隻能望山興歎,過得也就不如别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