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疼痛、頸部神經遭受壓迫帶來的功能障礙、頭頸活動度下降和功能障礙、本體感覺和平衡感下降、頭頸姿态畸形......這一系列頸椎問題都可嘗試利用下列治療性訓練加以改善。
深層肌肉的協調性訓練在進行耐力和力量訓練之前,應先對頸部深層肌肉的協調性進行改善。按照功能來分,頸部深層肌肉可分為深屈肌和深伸肌兩種,這些肌肉是維持頸椎靜态姿勢和動态穩定性的關鍵所在。1、頸深屈肌的訓練。仰卧姿,頸下置小型充氣枕,在頭頸中立的狀态下練習點頭動作,練習過程中可保持舌抵上腭、閉唇、分齒(上下牙齒分開)的狀态以避免頸闊肌和舌骨的動作,同時還應避免胸鎖乳突肌的激活和代償;可在直立狀态下和斜躺狀态下進行該項訓練以降低難度,然後再考慮進階到仰卧位;後期可嘗試在頸椎上段屈曲的情況下單獨進行頸椎下段的屈曲練習(如果不能保持收下颌的姿勢,則應恢複到之前的難度)。2、頸深伸肌的訓練。俯卧位或跪姿,讓頭頸與地面平行,頭頸中立位的情況下進行頸部小幅屈伸訓練(與深屈肌的方式一樣,隻不過上述兩類肌肉的收縮方向變了);也可用寬帶從頸後固定頸椎(帶子從兩側繞過頸椎後方,并用雙手握兩端在頸前施加阻力),向後做抗阻力的動作。
耐力和力量訓練在深層肌的力量和協調性得到改善後,可以考慮針對力量薄弱的頸部動作肌群進行力量和耐力訓練。頸部動作肌群主要有前側的胸鎖乳突肌、斜角肌,以及後方的斜方肌上束、肩胛提肌等。通常情況下,頸椎功能障礙者都存在前方肌肉緊張、後方肌肉薄弱的問題,所以耐力和力量訓練的重點應在斜方肌上束和肩胛提肌。1、斜方肌上束的訓練。比較典型的方式是頭頸中立狀态下的聳肩(可負重),以及俯卧、肩外展90度以上狀态下的啞鈴飛鳥。另外,考慮到斜方肌中束和下束的穩定功能,還應采用啞鈴俯卧劃船的方式對其進行強化。2、肩胛提肌的訓練。同樣可采用頭頸中立狀态下的聳肩(可負重)的姿勢強化肩胛提肌。
本體感覺、位置覺及平衡性訓練頭頸部位的位置覺、視覺及本體感覺是人體穩定性及運動功能的關鍵所在。相關訓練應在正确的頭頸姿勢下進行。比較常見的手段如下。1、定位訓練。頭部安置光源(例如:激光筆),移動頭頸使光源射向目标,閉眼,被動移動頭頸後,主動重新定位目标,然後再睜眼獲得驗證、反饋并再次訓練。此方法有助于改善本體感覺和位置覺。2、眼球運動訓練。在身體和頭頸不移動的情況下用眼球追逐移動的目标;進階到眼球不動的情況下通過移動身體和頭頸逐步移動的目标。對眩暈和疼痛、姿勢控制、頸椎ROM有效。3、站立于各種不平衡的物體,可通過不同姿勢、外力幹擾、抛接球、屈伸頭頸等方式增加訓練難度。有助于頭頸相關功能與全身運動功能的整體協調性改善。
拉伸和松動對緊張的頸部運動肌進行牽拉,對遭受壓迫的神經組織進行松動。這些手段可在必要時使用。肌肉拉伸的重點在于胸小肌、胸大肌、斜角肌、胸鎖乳突肌,必要時還可以肩胛提肌、斜方肌上束進行牽拉。總的原則是:對緊張的肌肉實施牽拉。神經松動可能對頸部和手臂疼痛者有效,主要思路是:在解決神經卡壓的情況下使神經組織活動以改善張力。比較好的方式是使神經兩端同時收縮、然後同時松弛。
原文鍊接:頸椎的治療性訓練手段 | JINLAIBA.COM勁來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