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的喜劇電影?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董銘】“文化例外”一直是法國人抵禦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入侵的法寶而在各種文化形式中,喜劇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法國人對喜劇的深愛,可從戲劇界最高榮譽莫裡哀獎和位于巴黎歌劇大街的法蘭西喜劇院中窺得一斑正如莎士比亞之于英國戲劇、埃斯庫羅斯之于古希臘悲劇、塞萬提斯之于西班牙語文學的意義一樣,以莫裡哀為代表的法國喜劇,折射出的是法蘭西民族浪漫、随性和藐視權威的文化脾性,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最愛的喜劇電影?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董銘】“文化例外”一直是法國人抵禦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入侵的法寶。而在各種文化形式中,喜劇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法國人對喜劇的深愛,可從戲劇界最高榮譽莫裡哀獎和位于巴黎歌劇大街的法蘭西喜劇院中窺得一斑。正如莎士比亞之于英國戲劇、埃斯庫羅斯之于古希臘悲劇、塞萬提斯之于西班牙語文學的意義一樣,以莫裡哀為代表的法國喜劇,折射出的是法蘭西民族浪漫、随性和藐視權威的文化脾性。
早在歐洲中世紀時,法國喜劇就已有了民間雛形:供國王和貴族取樂的小醜、弄臣算是最早的喜劇人,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甚至在15世紀創建了一所“瘋子學院”。16世紀之後,随着騎士文學小說和人文主義的興起,法國出現拉貝萊斯、索蒂等擅長描寫滑稽、鬧劇和諷刺詩句的專業喜劇創作者。而活躍于17世紀的莫裡哀,則公認是法國古典喜劇集大成者,對法國乃至整個西方戲劇的發展影響深遠。得到路易十四的賞識後,在外省流浪演出十多年的莫裡哀回到巴黎,開啟自己喜劇創作的全盛時代。《僞君子》《吝啬鬼》《無病呻吟》等劇大獲成功,其中對昏庸的貴族、貪婪的新興資産階級、虛僞的宗教僧侶們幾近嘲諷;對工匠、仆人、佃戶等底層小人物不吝歌頌。這種喜劇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依然在法國各大劇院和銀幕上演。
莫裡哀之後,法國持續湧現出不少優秀喜劇創作者、表演者和作品,譬如100多年前的劇作家埃德蒙·羅斯丹,其代表作《西哈諾·德·貝熱拉克》堪稱法國喜劇界又一高峰,迄今已上演兩萬多場,十餘次被搬上銀幕,包括熱拉爾·德帕迪約飾演的那版“大鼻子情聖”,名留青史。
從舞台喜劇繼承并發展而來的喜劇電影,同樣是法國銀幕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法國觀衆最愛的娛樂形式就是喜劇電影——法國影史票房排名前10中,有9部為喜劇,唯一例外的《的士速遞2》還是具有喜劇元素的動作片。想要邁入法國影史前10,在法國本土至少要拿到千萬人次票房,也就是說,每6個法國人中就有1人看過這些喜劇,例如影史票房第一的《歡迎來北方》就高達2049萬人次,當年該片正是在法國觀衆和媒體的一片笑聲和喝彩聲中,刷新另一部經典喜劇《虎口脫險》保持了42年的票房紀錄。由此可見,法國人對喜劇的熱愛,幾十年如一日。
從1952年的《唐·卡米羅的小世界》,到2014年的《嶽父嶽母真難當》,無論是接地氣的惡搞橋段,還是立意高遠的精巧設計,半個多世紀以來,法國人樂此不疲。每年一到聖誕節和各種假期,法國幾大電視網為一家人團圓準備的禮物,必然是《虎口脫險》《豔陽假期》這樣的經典喜劇。這些成功的法國喜劇大多帶有着明顯的時代印記、地域特色和文化标簽:《豔陽假期》系列展示的是法國人至死不渝的度假傳統;《歡迎來北方》則是地域風俗差異的寫照;《埃及豔後的任務》改編自法國經典漫畫《高盧英雄傳》,具有廣泛的讀者基礎;《觸不可及》和《嶽父嶽母真難當》兩部相對較新的喜劇,則直指當下法國社會最突出的階層差異、族裔融合問題,其背後“多元文化的理解包容”主題,也是法國主流輿論多年倡導的正能量。
法國經典喜劇遠不止以上這些,還有《天使愛美麗》《三個男人和一個搖籃》《晚餐遊戲》《閉嘴》《巴黎淘氣幫》……類型豐富,風格各異。而最偉大的法國喜劇人,公認是已故“喜劇之王”路易·德·菲奈斯。這位中國觀衆也十分熟悉的“聒噪小老頭”,在四十多年的演藝生涯中飾演了兩百多個角色,從舞台到銀幕,被尊稱為“當代莫裡哀”:無論是《虎口脫險》裡的指揮先生,還是《方托馬斯》和《聖特魯佩斯的警察》系列中的警長、《美食家》中的老饕等,他所飾演的人物給幾代觀衆帶來笑聲。如今,法國最成功的喜劇人當屬丹尼·伯恩,從小劇場脫口秀中走出的他憑借一口法國北方口音笑遍全國,《歡迎來北方》《無物申報》等片的大獲成功,讓他成為當今法國喜劇電影票房擔當,也标志着法國喜劇傳統後繼有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