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鰤(shī)魚在中國沿海還是一種名不見經傳的小衆魚類,很多有經驗的老漁民也都沒有聽說過。而在日本的餐飲料理中,鰤魚是妥妥的高檔食材,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還被譽為“海洋中的牛肉”。
黃條鰤
日本消費者對鰤魚的熱情程度幾乎快趕上了金槍魚,市場反饋也是一片叫好。日本的食客們對鰤魚有很高的認可度,我國不少的漁業公司正是看準了日本市場的這一“痛點”,每年都把大量的鰤魚出口到日本,從中賺取了豐厚的外彙。
如今,鰤魚中的黃條鰤已經跻身于世界經濟魚類價值排行榜的前15名,美國、澳大利亞、韓國、新西蘭等國自然也不會放過這麼一塊“肥肉”,紛紛開展了黃條鰤的規模化養殖,我國也從2000年前後正式涉足黃條鰤的養殖和出口。
海水網箱裡的黃條鰤
即便到現在,黃條鰤的養殖依然可以用“商業風口”來形容,很多有條件的國家都生怕錯過了日本的這波“福利”。2010年前後,另一個海産大國——智利也加入了進來,一個陸基循環水養殖系統每年可以養出200萬尾黃條鰤,産量驚人。
黃條鰤:體重上百斤的遠洋魚種,緻命缺點是不耐低溫黃條鰤是典型的溫水性遠洋洄遊魚類,一般生活在海水的中上層,習性類似于南方藍鳍金槍魚。黃條鰤肌肉發達,身體呈流線型,遷徙能力很強,在全球範圍内都有分布。
和金槍魚一樣,黃條鰤也是不折不扣的大塊頭,就像遊弋在海洋中的“肌肉坦克”。成年的黃條鰤能長到2.5米,體重96.8公斤,主要的獵物包括鳀魚、鲐魚與玉筋魚等小型魚類,章魚、烏賊、鱿魚等頭足類生物和蝦蟹類也在黃條鰤的“菜單”上。
幼年的黃條鰤非常罕見,它們大多都隐匿于水草茂盛的海區。在我國近海,每年6月份都有大量的黃條鰤幼魚會洄遊到黃海的北部,那裡有豐富的餌料,是天然的索餌場,能夠滿足黃條鰤幼魚的營養需求。4個月後,北方海區的水溫逐漸下降,黃條鰤幼魚便集結成群、南下越冬。
野生的黃條鰤生長速度緩慢,至少需要3~4年的時間才能發育成熟。另外,黃條鰤對水溫的變化也非常敏感,當水溫下降到10℃時就基本停止攝食,進一步下降到6℃時,幾乎全部的黃條鰤都會死亡。因此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黃條鰤越冬的最低溫度一定要控制在10℃以上,否則就很容易出現大規模死亡的現象。
由一條黃條鰤引起的養殖熱潮黃條鰤肉質鮮嫩,足以媲美金槍魚,而且營養價值也很高,EPA、DHA等高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更是高達20.77%。對于不喜歡魚刺的歐美消費者來說,黃條鰤也是不錯的選擇,肉多刺少賣相佳,口感鮮度也是無與倫比。
黃條鰤雖然經濟價值巨大,但是養殖門檻并不低,其中一個明顯的瓶頸就是人工繁育難度大。為了擺脫苗種對養殖産量的限制,澳大利亞在養殖早期借鑒了新西蘭、日本的先進技術,目前已經成功突破了人工繁育技術。
用于人工繁育的黃條鰤親魚
在國際市場上,日本是黃條鰤的最大買家,同時也是黃條鰤的最大養殖國——隻不過,日本自産的黃條鰤難以滿足國内市場的需求,市場缺口隻能通過大量的進口來彌補。
日本養殖的鰤魚有三種,分别是黃條鰤、高體鰤以及五條鰤。日本養殖鰤魚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當時也是通過捕撈天然的野生苗種進行人工圈養,産量非常有限。随着日本市場的不斷擴大,養殖端也逐漸開始發力,到了1990年,日本鰤魚的總産量就達到了21.3萬噸,其中養殖産量占比75.6%。
到了2011年,日本養殖五條鰤的數量進一步增加到了1,653萬尾,高體鰤的數量為838萬尾,黃條鰤則為73.9萬尾,這一産量在全球範圍内也屬于最頂尖的水平。和其他國家不同的是,日本附近的海域本身就是黃條鰤的重要産卵場,地理優勢堪稱得天獨厚,因此日本養殖的黃條鰤幼魚基本上都是捕撈的野生苗種。
雖然日本也已經解決了黃條鰤的人工繁育難題,但目前每年從自然海域捕撈的野生苗種依然多達100萬尾左右。相比于人工繁殖,直接捕撈野生苗種的成本更低,省時又省力。這一做法倒也無可厚非,畢竟日本存在天然的資源優勢,适當捕撈幼苗并不會對野生種群造成太大影響。
黃條鰤掀起養殖熱潮,中國有何作為?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南方近海就已經有人開始嘗試高體鰤的養殖了,黃條鰤的養殖直到90年代才開始進行,但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态。目前我國黃條鰤的養殖區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以及遼甯,相關的研究和報道都非常少。
前面已經提到,黃海北部是黃條鰤在我國境内的一個重要索餌場,我國捕撈的黃條鰤也正是主産自黃海海域。2002年,國内黃條鰤幼魚的捕撈産量破天荒地達到了1500萬尾,不過從此之後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在2004年前後,我國捕撈的黃條鰤幼魚在200萬尾左右徘徊,但近幾年産量下滑的非常厲害,已經不足以支撐産業的持續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捕撈的黃條鰤幼魚大部分都不是用來養殖的,而是直接出口到日本。在1999年,一條幼魚的出口價格是1美元,當年捕了48萬尾,産值就是48萬美元;到了2000年,每條黃條鰤幼魚的價格飙升到了2.4美元,當年總捕撈量為107萬尾,總産值為258萬美元。這種操作在國内很常見,類似的還有鳗魚苗,日本市場同樣存在巨大的缺口。
和直接“賣苗”相比,養殖黃條鰤獲得收益的周期更長,風險也更高。對絕大多數養殖戶來說,黃條鰤的養殖成本并不低,首先是苗種成本高,其次是養殖周期長。
一般來說,當年孵化的黃條鰤魚種能長到150~250克左右,第二年能長到2~3公斤,第三年能長到5公斤以上。最小規格的商品黃條鰤至少需要12~18個月的養殖時間,至于大規格的黃條鰤,至少要2~3年的時間。對于追求“短平快”項目的廣大養殖戶來說,這顯然并不是最優的選擇。
創造“白金産業”的黃條鰤,會是中國漁業公司的機會嗎?在10年前,僅僅通過捕撈野生的黃條鰤幼魚賣到日本就能夠獲取相當豐厚的利潤,但是近幾年野生苗種的捕獲量已經下降到10萬尾以下。如果沒有人工繁育技術的加持,那麼想要把這塊産業“蛋糕”做大幾乎是不可能的。
2010年,福建省水産研究所率先開展了黃條鰤的人工繁育,這次試驗雖說成功培育出了少量苗種,但遺憾的是并沒有實現量産。2013年,黃海水産研究所成功摸索出了黃條鰤的工廠化育苗方法,獲得了上萬尾幼魚,平均全長為13.6公分,平均體重為28.4克,這标志着我國黃條鰤的人工繁育取得了重大突破。
人工繁育的黃條鰤幼魚
在成功解決人工繁育難題的背景下,對中國的水産企業來說,黃條鰤的養殖依然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黃條鰤在海産品中的定位類似于石斑魚、軍曹魚以及三文魚,屬于高檔海産品,因此注定不可能像羅非魚一樣在國内大規模推廣養殖。
在“環保風暴”的影響下,我國近海的網箱逐漸向深遠海轉移,這恰恰為黃條鰤的養殖提供了契機;另外,深海抗風浪網箱的成功研制也為該産業的規模化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設備。因此,國内規模化養殖黃條鰤的基礎還是存在的——畢竟,國内連三文魚這樣的高端水産品都能拿下,黃條鰤自然也不在話下。
#黃條鰤##漁業##我要上頭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