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房某某,女性,50歲,曾行多程化療,自2019年12月中旬開始,無明顯誘因出現腰骶、左下肢疼痛,以膝關節以下為著,時輕時重,日間發作時疼痛輕,每晚10點至淩晨1點尤甚,無法入睡,由左下肢外側開始,疼痛逐漸走竄至左下肢内側,進而走竄至膝關節以上,到達腰骶部,主要為軟組織痛,無皮膚紅腫或肢體水腫,無關節紅腫或變形,需反複行走約1-2小時後自行好轉。
症狀持續了半個月,曾應用布洛芬緩釋片止痛治療,療效欠佳,仍需行走得以緩解。
來我科就醫時,根據其非固定痛,且行走後可緩解的特點,初步考慮不支持骨轉移所緻的癌痛,進一步行全身骨掃描及腰骶部CT後證實未見骨轉移。
患者無慢性腰腿痛病史,而且疼痛自下而上,不支持椎間盤突出或慢性退行性變所緻的疼痛。西醫常見病無法解釋,那麼中醫如何理解呢?
黃金昶教授為患者查體後,告訴大家,患者的問題不在于骨,亦非肌肉,而是在于筋。肝在體主筋,筋賴于肝之陰血的滋潤。
活動後為何反而痛止?因活動後氣血疏通,筋得濡養。肝為風木之髒,風性走竄,故患者痛無定處。患者痛處多在膽經循行之處,肝膽相表裡,故當循膽經而治肝。
那麼,膽經穴位衆多,當如何取穴呢?大家注意到患者的發病還有個特點了嗎?黃金昶教授解釋道,四個字:時輕時重。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指出:“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即以時而緩解、時而嚴重為特點的疾病,應選取輸穴進行治療。
人體經絡中的輸穴意指脈氣至此已較強盛,如水流能注輸于深處。
足少陽膽經之輸穴為足臨泣,又為八脈交會穴,其穴“臨于足,其氣通于目,泣出于目,故名足臨泣”可見足臨泣經氣上通于眼,溝通上下。少陽膽經之輸穴屬木,性喜條達而惡抑郁,功善疏洩,通經活絡之力較強。
從針灸手法來看,足臨泣大多采用常規針刺而少用灸法,以平補平瀉與瀉法為主,以疏洩肝膽氣機,然而無論采用哪種手法均強調得氣,以達到“氣至而有效”。
晚間在患者出現疼痛的高發時段,于晚10點針刺痛側下肢足臨泣,以平補平瀉之法使之得氣,由于每次疼痛持續1-2小時,故留針2小時,第1次針刺過程中,患者未再出現腰腿痛,可自然入睡,次日白天疼痛基本消失,晚10點左右再次疼痛,但較前明顯減輕,再次如前法針刺足臨泣,後直至複診時均未再疼痛。
我們平時對于腰腿痛,西醫處理上,給予止痛藥物,如果疼痛控制不佳,則加量或者換用更強效的止痛藥,思路簡單但療效有時欠佳,且給患者帶來相應的藥物副反應。
而中醫治療,往往取經驗穴針刺,或延痛處循經針刺,或尋痛點刺絡拔罐以減輕壓力,用針較多,徒增加患者痛苦,但疾病未緩解。我們甚少詳細思考疼痛的病位,及其髒腑、氣血辨證,更甚少分辨五輸穴的不同作用。
這個病例不單告訴我們足臨泣對于腰腿痛的療效較好,更告訴我們,臨床治療上,必須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思考,而非盲目的實幹,與其在治療上求多求廣,不如求精,機理找到了,往往一針即見效。
作者: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 穆立新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針灸微創腫瘤科 王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