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的健康意識越來越高,懂得定期做體檢,也不再諱疾忌醫。健康意識高是好事,不過有時因為對疾病的認知不夠,也容易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焦慮。
比方說,有的女性在體檢時發現被診斷為宮頸糜爛,就非常緊張。畢竟宮頸糜爛這個詞聽起來就令人害怕,讓人忍不住聯想到想起一種血肉模糊的情形。事實上呢,宮頸糜爛是否真的這麼可怕?這是一種什麼病?這篇文章就給大家科普一下。
宮頸糜爛是一種什麼病?
要解答這個問題,得先說說宮頸糜爛的曆史。這個詞100多年前就出現了,可想而知當時的醫學水平并不發達,檢測技術也相當落後,一些婦科醫生檢查女性宮頸時發現宮頸顔色發紅,看似皮膚潰爛的狀态,以為是十分嚴重的疾病,便命名為宮頸糜爛。這個醫學上的大誤解,就這樣流傳至今。
實際上,宮頸糜爛不僅不嚴重,還可以說連病都算不上。以前醫生所觀察到的形似潰爛的皮膚,其實是女性宮頸外口的表皮脫落,被新增生的柱狀上皮組織覆蓋而形成的,客觀地說,這隻是一種生理上的改變。
不僅如此,一些不負責任的宣傳告訴我們宮頸糜爛與X生活過于頻繁有關,聽起來也似乎很合理。但事實并非如此,這對因果關系,最多隻能是間接上有影響,而且也絕非主因。宮頸糜爛最主要的成因,是強烈的激素水平波動。
宮頸糜爛需不需要治療?
既然宮頸糜爛不是病,那是不是就可以置之不理呢?這個就得分兩種情況來看了。
我們前面說了,一般的宮頸糜爛,實際是激素水平變化導緻的宮頸管内柱狀上皮外移,隻是看起來像潰爛,但并非真的潰爛,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假性糜爛。這種狀況對身體沒有太大的影響,也不會造成什麼危害,就不需要進行治療。當激素水平恢複正常的時候,宮頸糜爛的現象也會自己消失的。
有假性糜爛,就有另一種真性糜爛,這類宮頸糜爛通常是由疾病引發的。
在正常情況下,子宮頸外表是光滑平整的,頸管會分泌粘液抵禦入侵的細菌或病毒,當有特殊的病原體侵襲,比如葡萄球菌、鍊球菌、結核杆菌、阿米巴等入侵引發宮頸炎時,頸管就會分泌更多的粘液以加強防禦,這會導緻子宮頸被長時間浸泡在粘液中,久而久之就真的潰爛了。
還有一些機械性損傷如多次流産、分娩裂傷等也會造成宮頸炎,引發宮頸糜爛。這種宮頸糜爛是疾病的症狀,也可以說是疾病的信号,提醒我們要及早就醫治療,避免産生更嚴重的後果,所以這種宮頸糜爛就要多加關注,加以治療。
參考資料:
[1]譚宏偉.并非所有宮頸糜爛都要治[N].保健時報,2016-12-22;
[2] 王妍婷 張彩玲. 宮頸糜爛為何廢而不棄[M].健康報,2018-04-09。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