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起床,相信很多人都感受到了氣溫的驟降。
11月6日,中央氣象台升級發布了暴雪黃色預警;随後,預警再次升級,變為暴雪橙色預警!
不少地方已經迎來了大雪,甚至連南方也“逃不掉”。
随着這波寒潮來襲,迎來了二十四節氣——立冬!
“冬季進補,上山打虎”,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冬天是對身體“進補”的大好時節,俗稱“補冬”, 但是也不能“盲補”,這裡總體給大家一些健康提醒。
立冬養生,記住三個原則!
1.養腎——少鹹多苦
寒冷的天氣進補,飲食應少鹹多苦。河南省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王雪梅2016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解釋,按照中醫理論,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鹹,心主苦。
從五行理論來說,鹹勝苦、腎水克心火。若冬季鹹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就應該多吃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這樣就能抗禦過亢的腎水了。①
2.養胃——少寒多溫
冬季進補應驅寒暖胃。從中醫角度講,冬季氣候處于“陽消陰長”的過程,氣溫比較低,如果不注意保暖,不慎受涼,會使得寒邪内克于胃腸,導緻胃腸不适。
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在食補中采用溫補類粥品進行調理,在膳食中應多吃溫性、熱性食物,以提高機體的耐寒能力。
3.養神——早睡晚起
養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早睡。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醫師陳秀華2017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冬季應早睡晚起,着眼于“藏”,不輕易擾動陽氣,也不過度憂心操勞、躁動心神。
但因天氣寒冷,睡眠會受到一定影響,建議有條件最好睡個午覺,也能有效預防冠心病、心梗等心髒疾病的發生。
立冬進補,記住4個“三”!
我國幅員遼闊,進補也有區域之分。河南省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王雪梅2016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提醒,中醫裡的立冬進補也有個地域原則:
南方清補
北方溫補
高原潤補
具體來說就是,北方地區的冬季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雖然已入冬,但氣溫較北方地區要溫暖得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為主,比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木耳、冰糖為宜,比如冰糖炖雪梨就是不錯的膳食。
當然,還需要注意小環境。比如家中有暖氣、空調的,環境就相對燥熱一些,進補也要注意潤燥。
三種“菜”
1.白蘿蔔——消食清火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藥學部李春華在2015健康時報刊文指出,白蘿蔔有“賽人參”的美譽,中醫認為它能下氣,消食,除疾潤肺、解毒生津,利尿通便。冬季氣候很燥,每個人的火氣都很大、情緒也容易激動。尤其是老人的血管很脆弱,在這種氣候下,着點急血壓更容易升高,若是适當喝點白蘿蔔汁也可以清理内火,不讓情緒産生太多波動。
2.山藥——健脾益胃
營養師錢立新在2019年健康時報刊文指出,冬季适宜吃根菜,例如山藥就是好根菜。山藥是藥食同源的食材,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素,比如皂甙、黏蛋白、黏多糖、氨基酸、維生素C等保健物質,健脾、益胃、益肺。而且,鉀含量非常豐富。
3.蓮藕——清熱健脾
石家莊市中醫院制劑室主任中藥師吳文博2016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中醫認為藕生食能清熱潤肺,涼血行瘀;熟吃可健脾開胃,止瀉固精、補腦。有“長壽菜”的稱謂。冬天吃,不僅能清熱潤燥,還能“上下通氣”,是順氣佳品。
生吃可以把藕洗淨去皮,用開水燙一下,然後切成薄片涼拌就可以了,也可以将鮮藕洗淨去皮榨汁,與鮮梨汁、甘蔗汁等混合飲用。熟吃可以做成鮮藕炖排骨、蓮藕粥等。
三種“果”
冬天戶外活動少,保暖做得好,再加上室内取暖濕度降低,容易讓人出現口幹、便秘、咽疼等“上火”症狀,因此增加水分、維生素的攝入更加重要,應多食一點果蔬。
1.甘蔗——清熱潤燥
營養師馬岚2013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在中醫上,甘蔗味甘性寒,是很好的“瀉火”食品,有清熱潤燥的作用。甘蔗清涼爽口,含有豐富的糖分、水分和對人體新陳代謝有益的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最适合冬季吃,幫你澆滅體内燥火。
2.梨——潤肺通便
營養師周芳2019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梨的特點就是“水多”,被稱為“天然礦泉水”,水裡不光有維生素C、鉀等營養成分外,還含有較多膳食纖維,具有較好的通便作用,特别适合被便秘困擾的人。梨既可以生吃,也可蒸熟後食用,可以潤肺,其所含的配糖體及鞣酸等成分,對咽喉有養護作用。
3.柚子——下氣消痰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馮斌2018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冬季嗓子幹、發癢、咳嗽的孩子特别多,這跟天氣幹冷,孩子在空調、暖氣房中呆的時間過久有很大關系。這種情況,可以吃點柚子。柚子有健脾消食、潤肺止咳、下氣消痰的功效,現代研究也發現,柚肉中含有非常豐富的維生素C,有提高免疫力、促進消化、幫助通便的作用。
三碗“湯”
1.芡實雞肉湯——益氣養胃
上海中醫藥大學營養學副教授孫麗2019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胃不舒服大多數都是“作”出來的,比如不注意保暖、吃刺激性食物等,對于冷天來說,一定要暖胃,推薦芡實雞肉湯。
藥食兼優的芡實、菱角、闆栗等是養胃佳品,它們均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以及多種維生素,具有補中益氣、開胃止渴、固腎益精等功效。在冬季進補的最佳時期,可用芡實、紅棗或花生仁炖湯服,或用芡實炖雞肉或者芡實炖瘦豬肉等。
2.栗子羊肉湯——補腎強筋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營養科張凡在2017年健康時報刊文指出,羊肉性熱、闆栗性溫,冬天進補喝此湯就再合适不過了。
羊肉性熱,味甘,中醫多用于治療腎陽不足、腰膝酸軟、虛勞不足、貧血、産後氣血兩虛、腹部冷痛、體虛畏寒等症。枸杞能夠滋腎潤肺、補肝明目,中醫多用于治療肝腎陰虧、目昏多淚、腰膝酸軟、虛勞咳嗽、消渴等病症。栗子可用于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是不錯的冬季進補佳肴。
3.紅薯生姜湯——益氣潤腸
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科主任醫師黃穗平2019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冬季正是吃紅薯的季節,推薦一款用紅薯制作的藥膳——紅薯生姜湯。
紅薯有健脾養胃、潤腸通便的作用。搭配溫中散寒的生姜,還能起到益氣潤腸的作用,就像《綱目拾遺》裡說的:“煮時加生姜一片,調中與姜棗同功。”這樣一碗暖身甜湯,适合體質虛弱而大便不通的人食用。
三碗“粥”
1.生姜蘇葉粥——祛寒平喘
冬季感冒多由風寒引起,主要表現為發熱,畏寒、無汗等症狀。多食熱粥,有助于發汗散熱、祛風寒。湖北省中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甘愛萍2018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生姜蘇葉粥中生姜是中醫常用的藥材,有祛痰、祛寒、補氣、除痘、平喘的作用,而蘇葉也有發散風寒的作用。白粥熬好後加入10克蘇葉,3片生姜,再開鍋後即可食用。
2.松子粥——潤肺滑腸
冬季皮膚幹燥,老人易皮膚瘙癢,可以試試松子粥。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中醫科來要水2018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松子粥能補虛、養液、潤肺、滑腸,适用于中老年人及體弱早衰、産後體虛、頭暈目眩、肺燥咳嗽咳血、慢性便秘等症。松子仁50克,研碎,同粳米50克煮粥,粥熟溫後沖入适量蜂蜜即可,宜早晨空腹及晚上睡前服食。
3.海鮮粥——清補養生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張晉2017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海鮮粥是非常适宜冬季清補的藥膳之一,以粳米、蝦仁、文蛤、螃蟹為主要材料。若陰虛内熱明顯,則稍加溫熱的海蝦;若脾胃虛寒者,則可多加海蝦,少用文蛤和螃蟹,且可加姜絲加強暖胃和中的效果。
來源:健康時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