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學過《陳涉世家》的人一定對“陳勝“不陌生:一個在田間地頭當雇工,卻能說出“苟富貴,勿相忘”的少年;一個掙紮在社會底層,不被理解時歎息“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的男人。
毫無疑問,陳勝是有抱負的,前途未蔔時,身邊人都忙着恐慌害怕,他卻暗下決心“為國事而死”。更為難得的是,陳勝是個聰明人,他懂得借力使力、為自己造勢。起義前,他用丹砂在綢緞上寫下“大楚興,陳勝王”6個大字,還學着狐狸的叫聲“宣貫”。
等太陽再次升起的時候,陳勝已經不再是那個被命運驅使着,應征戍守隊伍的小頭目,而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現實版勵志王。
在語文課本上,《陳涉世家》選篇的最後一句是“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陳勝揭竿而起、一呼百應,被人們擁立為王。
如果有耐心将司馬遷寫的《陳涉世家》繼續讀下去,就會發現:将縣城定為“國都”,隻做過6個月“陳王”的陳勝最終衆叛親離,而他命運的悲劇,正是由自己一手造成的。
陳勝雖然稱王,卻始終不明白“糟糠之妻不下堂”的道理。陳勝起義勝利後,自己住進了高達深邃的宮殿中,卻棄父母妻子于不顧。後來家人聞訊投靠陳勝,他也隻是冷冷的以普通賓客的理解對待,氣的嶽父斷言:
依仗強勢怠慢長者,不能長久!
出身底層的陳勝做了一方的王,按理說最開心的就是他的家人了,至少能吃飽飯、獲得别人的尊重。然而陳勝卻忽視了最親密的人際關系,寒了家人的心,也讓天下人看到了陳勝最真實、最醜陋的德行。
陳勝雖然稱王,卻情商低又抹不開面子。陳勝年輕時給人家做雇工種田,結識一個夥計。後來這人聽說陳勝發達了,就遠赴陳縣去敲陳勝的宮門,後來還成了宮中的常客,獲得了随意進出的特權。
這人性格飛揚跋扈,到處跟别人嚼舌根,将陳勝的舊事。直到有人實在看不下去,告訴陳勝再縱容下去會有損他的尊嚴,陳勝竟然一氣之下将這人殺了。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做法,令陳勝身邊的故舊知交紛紛離去,陳勝也成了“孤家寡人”。
陳勝雖然稱王,卻沒能改變自己和親信們的“玻璃心”。陳勝選了兩個最信任的人去督察群臣的過失,這兩個人為了向陳勝“表忠心”,待人苛刻,對命令稍有不從就抓起來治罪。更加緻命的是,他們心胸狹隘,凡是他們自己不喜歡的人,都會擅自懲罰。
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外人看來,這兩個人的态度,就是陳勝的态度,這兩個人的做法,就是陳勝的做法。陳勝最終被“豬隊友”連累得衆叛親離,無人可用,而他自己,正是局面的創造者,也是命運的承擔者。
司馬遷曾在《陳涉世家》的結尾指出,陳勝揭竿而起的成功,并非陳勝地位尊貴,沒有先進的武器,更談不上什麼深謀遠慮,隻因當時民生凋敝,缺少“仁政”,畢竟守江山與打江山的形勢不可同日而語。
但仔細想來,陳勝迅速的失敗卻是由于他自己造成的:他的格局太小、見識太少、情商又不高,是個典型的“鳳凰男”。一方面,他好大喜功,一登上王位就急忙擺出一副浮誇的架勢,實際上不過是金玉其外、敗絮其内;另一方面,他看不清身邊的人,哪些是虛情假意,哪些真正靠得住。處理起事情來,也是毫無章法,急躁冒進。
當年,陳勝一句“王侯将相甯有種乎”的呐喊震撼人心,叫醒了無數出身低微的底層人士。然而陳勝一輩子都沒想明白,脾氣配得上本事,格局配得上位置,才能守得住江山,才是王侯将相命運中最堅實、最靠得住的種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