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熱射病”一詞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熱射病緻死”相關話題一度沖上了熱搜,“熱死人”已不再是一句玩笑話。
什麼是“熱射病”呢?熱射病是源于高熱引發的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肝髒、腎髒、凝血功能、心血管功能、中樞神經系統均可受到影響。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重症中暑,是中暑當中最為嚴重的類型。救治起來非常困難,死亡率也非常高,通常介于20%-70%,50歲以上患者可高達80%。一般見于在高溫、高濕、通風不良環境中作業或運動者當中,如室外高溫作業者、煉鋼工人、消防員、運動員、參訓士兵、長期穿防護服的室外核酸采集人員;也可見于老人、小孩、孕産婦或慢性病患者這類身體素質較差的人群。
由于該病的主要機理是人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調,體内熱量過度積蓄,從而引發神經系統受損,因此該病有幾條關鍵要素:一是身體核心溫度超過40°C;二是皮膚幹熱、潮紅;三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症狀,例如谵妄、驚厥或昏迷等。
了解下面這些概念和常識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和預防熱射病。
什麼是核心溫度?核心溫度是與體表溫度相對而言的,指的是“體腔”(胸腹腔)内的溫度。由于我們無法直接測量胸腹腔内的溫度,一般以能夠測量的直腸溫度(肛溫)做為替代。體表溫度是指機體表層(包括皮膚、皮下組織和肌肉等)的溫度,一般以腋窩溫度來代表。
有三種途徑可以測量人的體溫,分别是腋窩、口腔和直腸。一般來說腋溫<口溫<肛溫。口腔溫度為36.2℃-37.2℃,腋窩溫度較口腔溫度低0.2℃-0.5℃,直腸溫度較口腔溫度高0.2℃-0.6℃。可以推算出來,正常情況下肛溫最高可以比腋溫高出2.1℃。
人體正常體溫平均在36-37℃之間(腋窩),超出37℃就是發熱,37.3-38℃是低燒,38.1-40℃是高燒,40℃ 以上随時有生命危險。當體表溫度尚屬于“低燒”時,肛溫有可能已屬于“高燒”,因此會有熱射病患者體溫有時并不是很高的現象。可想而知,當體表溫度就已達到“高燒”階段時,人的體腔内會是怎樣的一種高溫狀态?所以熱射病強調的是核心溫度,正是這樣高的溫度把人給“燒壞”了,以緻于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症狀,如谵妄、驚厥或昏迷等。
熱射病為什麼會出現皮膚幹熱、潮紅呢?在調節體溫方面,人體通過皮膚散熱可占總散熱量的90%。當體溫升高的時候,通過大腦當中體溫調節中樞的作用,會使皮膚血管舒張,增加皮膚的血流量,再通過汗腺排汗的作用,達到散熱降溫的目的。汗水變成蒸氣散發時需要大量熱量,每蒸發1ml汗液可帶走585卡的熱量,從而使體溫下溫。但熱射病是一個核心體溫很高,體溫調節障礙伴随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疾病,無法通過正常的體溫調節機制把溫度降下來,所以皮膚充血、潮紅、灼熱,但幹燥無汗。或許我們也可以通俗地想,由于身體内部溫度過高,各種髒器、大血管都處于血容量不足狀态,已經沒有多餘的血液能轉化成汗液來散熱了。
熱射病如此兇險,死亡率如此之高,預防的意義大于治療。當前正值伏天,高溫、潮濕、風少且小,是一年當中最難捱的時候,預防中暑及熱射病正當時,那麼我們該注意什麼呢?
當該日最高氣溫≥37°C時,便容易發生中暑,就要盡量減少室外長時間作業或活動的時間。作業環境要有通風措施,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遮陽避暑。多飲水,當預計要在室外待較長時間時,最好多備些淡鹽水,補水的同時可補充一些因汗出過多而丢失的電解質。若出現頭暈、頭痛、胸悶、大汗、乏力等早期中暑症狀時,應及時到附近醫院就診。
應季水果當中,西瓜應是伏天首選。中醫界素有西瓜是“天然白虎湯”之說,意思是說伏天吃西瓜,相當于服用“白虎湯”。白虎湯是由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四味藥組成的方子,治療“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之實熱證。中醫認為“白虎”對應秋天涼爽幹燥之氣,方名“白虎”,比喻本方的解熱作用迅速,就像秋季涼爽幹燥的氣息降臨一樣。應季的西瓜,确實是防暑的首選佳品。
個人身體素質也是決定是否得病和患病以後恢複快慢與否的重要因素。因此,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保障足夠的營養也很重要。尤其是老年人、兒童、孕産婦、慢性病患者體溫調節功能本身就弱,如果飲食不當,也會影響身體素質。總體來說,伏天應以清淡飲食為主,蔬菜、水果可以豐富一些,避免油膩、辛辣、性熱飲食,也不要酗酒、醉酒。有肥胖者醉酒後關窗戶睡覺即發生熱射病的病例。這個季節還可以适當吃點苦瓜、柚子、蓮子心、野菜等苦味食物,還可以适量飲用苦丁茶、菊花茶等飲品。中醫認為,苦味食物有清熱去火的作用。
室内常通風也很重要。不見得一定是在高溫潮濕的室外才會發生中暑或熱射病,滿足溫度、濕度、空氣不流通三個條件,便容易“中暑”。有老年人在廚房蒸饅頭即發生熱射病的病例。所以,每天室内通風,保持空氣流通對預防中暑或熱射病很重要。
最後強調一下正确使用空調的問題。有很多人夏天喜歡把空調開得很大,房間裡溫度幾乎達到冷飕飕的地步,這是非常不可取的。中醫講天人相應,伏天暑熱交蒸,人體内環境也是濕熱内蘊,本來就是要通過毛孔開洩發汗來達到清熱祛暑排濕的目的的,把空調溫度調得那麼低,毛孔都收縮閉住了,熱和濕怎麼排得出來呢?濕熱蘊積在體内沒有出路,髒腑功能必然出問題,這也是近年來“空調病”經常發生的原因。論起來,蒲扇、電扇通過風吹空氣流動來降溫的方式比空調直接吹出陰冷的風讓屋裡變得冷飕飕的做法要好得多。即使開空調,也是室内溫度達到不覺得熱即可,沒必要達到覺得涼甚至覺得冷的地步。有意思的是,當我們抱怨天氣越來越熱喜歡享受空調帶來的涼爽的時候,可否想過,我們利用空調把室内、車内變得越來越冷正是天氣越來越熱的原因之一?科技是把雙刃劍,現在很多極端天氣和人類發明的高科技不無關系。為了身體健康,為了環境健康,我們也應該注意一下空調的合理使用。
(圖片來源于網絡)
作者簡介
健康教育部 趙潤栓
北京小湯山醫院健康教育部主任醫師。北京健康科普專家,北京市科委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擅長:慢性病生活方式幹預、健康素養推廣。
出診科室:中醫三門診
出診時間:每周三下午
醫院總機:010-61781818
核酸檢測咨詢電話:61789946
就診前請選擇“北京小湯山醫院”為醫保定點醫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