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産品如何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1994年,比爾蓋茨坐在33萬張紙上,手中拿着一張光盤告訴全世界:光盤能記錄的内容比這33萬張紙都多,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講産品如何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1994年,比爾蓋茨坐在33萬張紙上,手中拿着一張光盤告訴全世界:光盤能記錄的内容比這33萬張紙都多。
對于這個光盤的功能,大家瞬間理解并驚歎......
要知道,對于當時的民衆來說,光盤還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産品,大家對光盤這個産品的認知有限。
而比爾蓋茨通過利用大家對“紙”的熟悉,很巧妙的就完成了對光盤的介紹。
這種形象化類比的創意表達形式,總是能很快吸引我,我個人是也非常喜歡這種營銷方式的。
之前市場君就說過:
當你銷售一種相對複雜、消費者相對比較陌生的産品或服務時,你應該用一種簡單的表達方法。
因為消費者對陌生的東西是天生沒有安全感并抵觸的,産品本身都比較複雜和陌生了,就别再用複雜的解釋制造認知阻礙,這樣會造成距離感。
對于消費者陌生的産品,如果想讓他們快速理解、建立認知、并獲得使用聯想,就應該選擇簡單化的說明。
而利用大家熟知的元素進行形象化類比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第一代iPhone問世的時候,沒人知道“智能手機”是個什麼鬼,因為在當時智能手機還是一個完全未知的概念,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太難理解了。
不過喬布斯大神當時在發布會上是這麼說的:
“iPhone=1個大屏iPod 1個手機 1個上網浏覽器”。
本來如此複雜的一個智能産品,在發布會營銷起來還是非常難,但喬布斯這麼一句話就解釋了,雖然并沒有說盡第一代iPhone,但是至少消費者很快理解了其産品的強大。
這種形象化類比看似簡單,但實則是與消費者思維的關聯,對消費認知的喚起。
美國有學者卡尼曼與特維斯基曾提出過“可得性偏差”,意思是:因為受記憶力或知識的限制,我們在做判斷的時候,總是利用自己熟悉或者容易想象的信息。
換句話說,我們每一個人習慣于用固有的認知結構去解釋和理解新事物。對于産品,我們也是習慣于用過去固有的認知去理解。
對于一個完全不具備背景知識的人來說,大量的描述性語言和不斷介紹會讓人完全抓不到頭腦。
這個時候,一個最常用的做法是:利用對方已有的熟知認知來解釋未知事物,用一種更視覺化的方法的表達,這樣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還是喬布斯,當年蘋果推出Macbook air時,号稱是世界上最薄的筆記本,有多薄?
一般人肯定會利用精密的尺寸,誇張的描述來解釋。
但喬布斯在發布會上直接從信封裡拿出了Macbook air,一切盡在不言中。(當時現場肯定掌聲雷動)
這個簡單的營銷策劃,相信每一個人利用過去的經驗都可以馬上有畫面感,産生思維關聯。
筆記本薄的特性和信封的容量關聯起來,這是一個标準的形象化類比案例,把想要表達的信息一下子就抛進用戶的大腦,然後喚起用戶以前對信封的認知,得出結論:确實好薄。
總之,我們在做産品介紹或營銷策劃時,不妨也想想自己的産品和用戶熟知的東西有哪些關聯。這絕對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首先,找到産品的關鍵特征和核心功能,全部提取出來。這個是一定要做的,如果你都不了解産品,根本就無法進行關聯。相信沒人比喬布斯了解他的産品了。
然後,尋找用戶熟知的對象,把産品與這個對象建立思維和認知關聯。這個關聯越貼近消費者經驗就越安全,同時也越容易被接受。
這樣,能讓用戶短時間理解各種未知事物、未知産品、未知概念或者未知功能,并産生具象的畫面,威力強大。
建議每一個營銷策劃人都可以去刻意練習這種形象化類比方法,磨刀确實不誤砍柴工。
另外,在你絞盡腦汁想不出好的營銷創意時,别急。國際營銷學教授Jacob Goldenberg曾做過一項研究,其團隊發現在200例國際創意大賽的獲獎作品中,有89%都可以歸入6個創意模闆。而糟糕的廣告,隻有2.5%遵循過其中一個模闆。
這6個創意模闆分别是:
形象化類比
極端情境
呈現後果
制造競争
互動實驗
改變維度
大家完全可以參考使用。
(圖/營創實驗室 微信号mktcreator)
可以看到,無論是比較抽象的信息,或是大多數産品特征,還是品牌營銷策劃,都能透過這6大創意模闆單獨或組合完成,打開思路,讓營銷更具沖擊力。
總而言之,不管是營銷策劃,還是廣告文案,創意更多的是把不同維度的信息進行關聯和重新排列組合,自己大腦中儲存的知識點越多,創意的實現也就越容易和有效。
而這一切都是基于人和産品。
以上,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
本文@木木老賊(ID:mumuseo),原創授權發布于市場部網。
學習是最好的投資,
點擊“閱讀原文”,跟着大咖學營銷。
↓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