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熊孩子,2月14從來不是情人節
隔壁的小張又開始折騰情⼈節的事了。
他問我:情⼈節準備怎麼過時,
我腦海⼀片空白……
有兩個熊孩⼦,過毛情⼈節!
⼀個是幼⼉園放假在家⽆聊⾄極,就等着你回家準備好好折騰你的孩⼦;
另⼀個是運動能⼒超前、⼤腦卻還處于⽆法控制自⼰不到2歲寶寶……
哪裡有什麼節日,能在11點前把兩位⼤神哄睡就很不錯了。
情人節會送什麼禮物麼?
同事又問。我腦海繼續⼀片空白……
我想到了每月4罐左右的奶粉、若⼲公⽄尿不濕、英語課的學費、孩⼦⼀直想要的玩具……
也許買個玩具吧,我說。
恩,無論是兒童節、春節還是元宵節……
每個節日,都成了為孩⼦買禮物的借口。
但我們還是準備過個情⼈節。
對于有孩⼦的老夫老妻⽽⾔,2月14日從來不是什麼兩個⼈的情人節,它隻是讓我們多了⼀個可以讓孩⼦更幸福的儀式感⽽已。
儀式感是什麼?
法國童話《小王⼦》裡說,它就是使某⼀天與其他日⼦不同,使某⼀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這種“儀式”将家中所有的⼈緊緊地聯系在⼀起,讓家⼈平常難以⾔說的情感表達出來,彼此接納、認可,并從中獲得⼒量。
儀式感不是追求形式、華⽽不實的東西;
評判儀式感最重要的标準是:
能否讓⼈感受到内⼼的富⾜。
偶爾的驚喜和儀式感是給孩子最好的“富養”。
儀式感給孩子注入安全感,讓親子關系更融洽。
例如⼀個出門前的擁抱、⼀個睡前的晚安;
給孩⼦更為清晰的目标,也賦予他使命感。
例如為他過個⽣日,和他⼀起仔細挑選⼀個泳鏡;
給孩子⼀份美好的回憶,孩⼦能感受到被重視和被認同。
例如出席他的開學典禮、親⼦活動;
教會孩⼦表達愛、接受愛。
例如⽗母的擁抱,對孩⼦的親吻和愛的⼝頭表達。
而父母能帶給孩⼦最好的禮物就是:⽗母的彼此相愛。
他會學習⽗親對母親愛的表達,也會學習母親對⽗親愛的照顧。
很多事情都可以成為儀式
儀式感演化出來的是時間感、存在感和被需要感。儀式不分⼤小。
↓
▲在特殊的紀念日去照相館拍全家福。比如孩⼦⽣日,讓孩⼦知道自⼰有⼀個穩定、有愛的家。
▲早起互道“早安”,睡前互道“晚安”。讓孩⼦明白自⼰也能給家⼈支持。
▲每晚的睡前故事、親⼦閱讀。讓孩⼦帶着愛和溫暖進⼊夢鄉。
▲家⼈圍坐⼀起關掉電視聊天。互相說說彼此的事情,讓孩⼦學會傾聽與傾訴,學會分享與分擔。
▲⼀家⼈⼀起準備晚餐,共進晚餐。讓孩⼦在潛移默化中懂得:愛不止要說,也要⾏動。
▲出席孩⼦成長中的重要活動。讓孩⼦相信,家⼈⼀直陪伴在身後。
▲帶孩⼦⼀起旅⾏,⽆論是⼀天的親⼦活動、還是出境旅⾏。讓孩⼦看世界,也和你⼀起共度“冒險時光”。
花些時間彼此陪伴,每天都是情⼈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