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跑步的時候一直在思考何謂“跑者心志”?
這個鮮有在跑步裡面所提及過的話題是心率教練認證課時來自台灣的徐國峰教練所提出。
此時細細回想,跑者心志的定義究竟是什麼意思?在跑群裡沒有一個人能夠回答出來。
我想,心志不是單純指意志力或者毅力,也不單純是思想或者某種信念,而是應該這些所有的結合。想起之前讀過一本書《精力管理》,似乎心志同樣可以劃分成類似四個層次:身體的、思想的、精神的和情感的。
身體的是基礎,卻一直被人忽略其重要性,往往被人單純抽離出來放在次要位置,直到健康威脅才被重視。
記得一位認知語言學家說過,「身體不是認知的外在,而是認知本身;語言不是思想的外衣,而是思想本身。」沒有身體的提高,心志也難以提高。
諸如長跑、冥想這些都是可以提升意志力的方法,核心就是通過身體的改善。
在跑馬拉松之前,我像大多數人一樣,總覺得意志力足夠堅強就可以完成這個 42.195 公裡的賽事。當我真正參加了馬拉松的時候才發現,這種觀念實在太過于膚淺。難道你真的以為有意志力就能夠完成比賽嗎?
真正改變我這個想法是在 2012 年,那時候我正作死地參加人生第一個馬拉松,在正式比賽之前從零開始練習僅僅隻有 3 個月的時間,賽前最遠之跑過 12 公裡不到。那個馬拉松正值也是廣州的第一個馬拉松,新賽事遇新人,自然死得很慘。那時候大概跑到 28 公裡就開始抽筋,而且雙腿反複抽筋,身體再也無法支撐我繼續跑完這一次馬拉松。是呢,這時候我還有意志力,我還想完成馬拉松,但是身體并不允許繼續奔跑。
不知道那時候哪來的信念,總覺得自己一定要完成這一次的馬拉松,就開始走走跑跑努力嘗試去完成這場賽事。不過好景不長,作為新賽事,在 30 公裡之後補給就供給不上來。饑餓和筋疲力盡交替全身,我該怎麼辦?還有 12 公裡,身體已經是這樣了還沒有半點能量供給肯定不能完賽。不知道是強烈的信念還是求生本能,目光開始搜索周圍環境一切食物,最終我在垃圾堆裡撿了一瓶隻喝過一兩口的佳得樂。糾結了很久要不要喝。一路上還不舍得一飲而盡,而是慢慢地補充,在後續的走走跑跑中讓我逐漸恢複體力,如果沒有這一瓶佳得樂,我想我絕不能完成那次比賽,也更無法想象現在的我是否還能持續跑步。
我想跑者心志必須包含信仰,否則無法長時間重複枯燥地練習乃至完成一場賽事。跑者心志必須包含身體,每次練習的過程本質就是磨煉自己身體和心志,在每一次比賽前的備戰和磨砺就像鳳凰浴火重生。跑者心志必須包含毅力和意志力,否則無法朝朝地練習,日日地克服困難。
徐國峰教練在課程問到我們「心志」在訓練過程中的角色在哪裡?
一共分為 3 大部分:心理、生理和技術。
心理來源于心智,通過觀察和學習觀念、理論、概念和模型建立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促進自己更好地完成這個欲望,僅僅欲望還不足夠還得有熱情和毅力才能真正付諸行動。
生理來源于體能和力量,前者量化指标就是最大攝氧量,後者則反複通過訓練彈力和肌力提升。
僅僅心理生理還不足夠,我們還需要正确的跑步技術才能讓我們發揮到最佳的運動表現,也即是通過關鍵跑姿、落下和拉起的刻意練習掌握真正如何跑步。
答案就是,在「心之所之」的這個「之」字。
最後,徐國鋒教練引用《莊子·達生篇》裡面的故事。
有一天仲尼離開楚國,走到樹林裡,見到一個駝背的老人在沾蟬,簡單地就像随地撿東西一樣。仲尼就說,「哇塞,這麼牛 X,究竟有什麼技巧?」老人就說,「我肯定有呀!我花費五六個月練習在竿頭累起兩個丸子不掉下來,那麼失手就很少了;累起三個丸子不掉下來,這樣失手的情況十次不會多于一次;累起五個都不掉下來的時候,就像在地面上撿東西一樣容易。我立起身子就像地面的斷木,我的手臂就像樹枝一樣;雖然天地很大,超過一萬種東西,而我一心隻注意蟬的翅膀,不去思前顧後,更不會因為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那為什麼還不能成功呢?」孔子轉身就跟弟子說,「運用心志不分散,全神貫注,恐怕說的就是這位駝背老人!」
跑者心志與技藝有什麼關系?因為技藝是形軀我與精神我的接點。
----THE END----
「零度」→除糖
除去跑步世界裡面那些多餘的雜質
回歸到跑步本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