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每天讀一句中醫經典”系列第26篇。
治血之法有五:曰補,曰下,曰破,曰涼,曰溫是也。
——清·李用粹《證治彙補·血症》
人體非正常出血,包括外傷出血,咳血、吐血、衄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尿血、便血、女子崩漏(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月經過多、産後失血,以及紫癜等皮膚下出現的瘀點瘀斑。
出血,血溢出脈外
出血的原因,常常由于虛、瘀、熱、寒四個方面,或者兼有其中的幾個方面。治血五法,也是與這幾個原因相對應。
以女子崩漏、月經過多為例:
1、補法——氣虛
補法多用于脾虛、氣虛、沖任不固證,症狀多見經血淋漓不斷,色淡質稀,同時伴有面色白,乏力疲倦,氣短,少言懶語,食欲減少。
治法以健脾益氣,固沖止血為主。代表方《傅青主女科》固本止崩湯,人參、黃芪、白術、熟地、炮姜、當歸,補氣益血。
2、破法——血瘀
破法則多用于血瘀證,症狀多見經血不按時來,伴有腹痛,淋漓不斷,血色紫暗有塊,舌紫暗色。
治法以活血化瘀為主,代表方《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生地、當歸、桃仁、紅花、枳殼、赤芍等。
痛經
3、涼法——熱證
涼法多用于熱證,症狀多見經血淋漓不盡,突然增多,月經提前,血色鮮紅,質稠,伴有口渴,心煩,燥熱,小腹疼痛,小便黃,大便幹結,舌紅,苔黃等。
治法清熱涼血、固沖任、止血為主,代表方清熱固經湯,黃芩、栀子、生地、地骨皮、地榆、阿膠等。
4、溫法——寒證
溫法多用于寒證,或陽虛證,症狀多見經血淋漓不斷,色淡,質稀,伴有面色暗淡,腰酸無力,腹痛,腰痛,遇暖則稍痛緩和,怕冷,四肢涼,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暗淡等。
治法以溫腎助陽為主,代表方《景嶽全書》右歸丸,鹿角膠、杜仲、枸杞子、菟絲子、熟地、山茱萸、山藥、肉桂、制附子。
5、下法——痰瘀互結
下法用于有血瘀也有熱證的情況,或瘀血在下焦,常見經血不按時,或淋漓不斷,經期腹痛明顯,血色深紅,質稠有塊,伴有大便幹結,口渴,心煩,燥熱,小便黃,舌紅,苔黃等。
治療上以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為主,代表方《古今醫鑒》,生地、黃連、牡丹皮、當歸、川芎、紅花、桃仁等。
#哆咖醫生超能團##健康科普排位賽#
聲明:如需就診,請到正規醫院專業醫生處辨證論治。有問題歡迎留言讨論。如您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每天讀一句中醫經典”系列文章每日更新,後續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