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醫徐大椿曾說:“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則非特無功,而反有害。”由此可見,忌口對于藥效的重要性。
服用西藥時通常會明确禁忌食物,而中藥有效成分複雜,一人一方,忌口更應該謹慎。
《生命時報》采訪專家,解讀忌口的不同含義,并按照4種特性劃分“忌口範圍”。
受訪專家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 王芳
“忌口”有兩種含義開藥時,醫生常常叮囑要少吃辛辣、油膩、生冷等食物。其實,服不同藥物時,忌口範圍遠遠不止這些,《中國藥典》中就有上百條關于服藥的忌口事項。
服藥期間,飲食如果不嚴格禁忌,輕則讓藥效減半,重則讓疾病進一步發展。
中醫所說的“忌口”指食用藥物(可作為飲食并具有藥用價值的藥物)的使用禁忌。食用藥物,大多取自“藥食同源”的中藥。
自古以來,中醫治病開方後,都非常重視告知病人服藥要注意忌口,這個環節與療效密切相關。
例如,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就有“食複”的概念,意思是得了熱病後,飲食不當會導緻疾病複發。
吃中藥為什麼要“忌口”?古代醫書中早有記載,“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指的是服用中藥期間,要忌口以下食物:
忌口上述食物的原因如下:
食物也兼具藥性
藥食同源,可食用的藥物也具有藥性。中醫治病是以藥物寒熱溫涼的不同屬性,治療疾病的寒熱虛實,糾正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
中藥方裡的藥物,寒熱溫涼的配比是有法度(法則、準則)的,而服藥期間如果再吃進一些有寒熱偏性的食物,會擾亂中藥在體内發揮糾正陰陽失衡的功效。
可能影響藥效發揮
生病期間,因為脾胃功能比較虛弱,再食生冷油膩,會影響胃氣的充盛,胃氣盛則有助于藥力吸收發揮作用。
胃氣傷,非但不能運化飲食、運載藥力,還會導緻病情加重或延緩疾病的康複。
“忌口範圍”按4個特性劃分科學的忌口應根據自身狀況,靈活運用。既不能放縱飲食,也不要将忌口變成“閉口”。建議遵循以下4個原則,适配“忌口範圍”:
因時忌口
季節變換會給人體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有些情況下應根據人體對外界氣候的反應,适時調整飲食。
因人忌口
從年齡特點看,“忌口”也有講究。
因體質忌口
因病忌口
治病期間,既要服藥,又要飲食調理促進病愈,為此,采取切實合理的辨證施食、辨證論忌尤為重要。
《黃帝内經》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飲食禁忌,如肝病忌辛、心病(心血管疾病)忌鹹、脾病忌酸、肺病忌苦、腎病忌甘苦等。
後來人們又從實踐中進一步總結:
1.腎炎病人、浮腫病人忌鹽;
2.肝炎、肝功不全者忌酒、忌食脂肪食物;
3.心血管病人忌高脂肪;
4.尿毒症患者忌高蛋白;
5.胃腸疾病者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6.痛風者最好不吃帶魚、豬肝、蝦、牡蛎等高嘌呤的食物;
7.糖尿病患者少吃升糖指數高的水果和食物,如香蕉、芒果、甘蔗、菠蘿、米飯、點心等;
8.脂肪肝患者少喝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洋蔥、蒜、辣椒等;
9.女性痛經者多因氣血寒凝緻血行受阻,“不通則痛”,要少吃鴨肉、螃蟹等寒性食物。▲
本期編輯:張宇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