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健康管理師基礎知識第7章考試題

健康管理師基礎知識第7章考試題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26 00:30:02


健康管理師-基礎知識(考試大綱整理)


健康管理師基礎知識第7章考試題(健康管理師-基礎知識第六章至第十章)1


第六章 流行病學和醫學統計學基本知識

1.流行病學的概念(掌握)

流行病學是研究疾病與健康狀況和事件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響和決定因素,用以預防和控制疾病,促進健康的學

科。


3.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掌握)


4.比例的概念及計算公式(掌握)

是表示同一事物局部與總體之間數量上的比值,分子和分母的單位相同,而且分子包含于分母之中。常用 P=a/(a b)

來表示。


5.比的概念及計算公式(掌握)

比也稱相對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所得的值,說明兩者的相對水平,常用倍數或百分數表示。相對比=甲指标/乙指

标(或×100%)。

6.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掌握)

是表示在一定的條件下某現象實際發生的例數與可能發生該現象的總例數之比,來說明單位時間内某現象發生的頻

率或強度。一般用百分率、千分率、萬分率或 10萬分率表示。

率=(某現象實際發生的例數/可能發生該現象的總人數)×k


7.發病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掌握)

是指一定時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現的頻率。

發病率=(一定時期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數/同期暴露人口數)×k


9.發病率指标的用途(掌握)

發病率是一個重要和常用指标,對于死亡率極低或不緻死的疾病尤為重要,反應得該病的風險。常用來描述疾病的

分布,探讨發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設和評價防治措施的效果。


11.患病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掌握)

是指在特定時間點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和舊病例的人數總共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特定時間點某人群中某病新舊病例數/同期觀察人數)×k


12.患病率的影響因素(掌握)

影響患病率的因素很多,但患病率主要受發病率和病程的影響,當某地某病的發病率和病程在相當長的時間内保持

穩定時,則患病率(P)、發病率(I)和病程(D)三者之間存在下述關系:患病率=發病率×病程


13.患病率指标的用途(掌握)

患病率對于病程短的疾病價值不大,而對于病程長的一些慢性病的流行狀況能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可反映某地區人

群對疾病的疾病的疾病負擔程度。可依據患病率來合理地計劃衛生設施、人力物力及衛生資源的需要,研究疾病流

行因素,監測慢性病的控制效果。


14.患病率與發病率的區别(掌握)

①患病率的分子為特定時間點所調查人群中某病新舊病例數,而不管這些病例的發病時間;發病率的分子為一定時

期暴露人群中新發生的病例數;②患病率是由橫斷面調查獲得的疾病頻率,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況,是一種靜

态指标,其本質上是一種比例,不是一種真正的率。而發病率是由發病報告或隊列研究獲得的單位時間内的疾病頻

率和強度,為動态指标,是一種真正的率。


15.死亡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掌握)

是指某人群在單位時間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數在該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死亡率=(某人群某年總死亡人數/該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數)×k


16.病死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掌握)

表示一定時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該病而死亡的比例。

病死率=(一定時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數/同期确診的某病病例數)×100%


17.生存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掌握)

存活率,指患某種病的人經 n年随訪,到随訪結束時仍存活的病例數占觀察病例數的比例。

n年生存率=(随訪滿 n年的某病存活病例數/期初該病病例數)*100%


18.相對危險度的概念及計算公式(掌握)

相對危險度(RR)是指暴露組發病率 Ie與非暴露組發病率 Io之比,它反映了暴露與疾病的關聯強度。計算公式: RR =

Ie / Io

式中 Ie和 Io分别代表暴露組和非暴露組的率。RR 表明暴露組發病或死亡的危險是非暴露組的多少倍。RR 值越大,

表明暴露的效應越大,暴露與結局關聯的強度越大。


19.比值比的概念及計算方法(掌握)

比值比(OR)又稱優勢比、交叉乘積比。指病例組中暴露人數與非暴露人數的比值除以對照組中暴露人數與非暴露人

數的比值。


20.歸因危險度的概念及計算方法(掌握)

歸因危險度(AR)又叫率差(RD),指暴露組發病率與非暴露組發病率之差,它反映發病歸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計算

公式:AR=Ie-Io=Io(RR-1)

意義:表示暴露者中,完全由某種因素所緻的發病率或死亡率


23.現況調查的概念(掌握)

在某一人群中應用普查或抽樣調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時間内有關變量,疾病,或健康狀況的資料,以描述目前疾病或

健康狀況的分布及某因素與疾病的關聯。又稱橫斷面研究。


25.現況調查的種類(掌握)

現況調查的種類:①普查、②抽樣調查(抽樣方法衆多):非随機抽樣、随機抽樣(單純随機抽樣、系統随機抽樣、

分層抽樣、多階段抽樣)


26.現況調查的優缺點(掌握)

優點:①采用抽樣調查, 研究結果具有推廣意義 ②同期對照 ③可同時觀察多個指标。

缺點:①因果難定 ②無法獲得發病率信息 ③低估患病率水平


27.隊列研究的概念(掌握)

隊列研究是将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 n個群組或隊列,追蹤觀察一段時間,比較兩

組或各組發病率或死亡率的差異,以檢驗該因素與某疾病有無因果關聯及聯系強度大小的一種觀察性研究方法。


28.隊列研究的原理(掌握)


30.隊列研究的特點(掌握)

①時序上由前向後,在疾病之前開始進行,屬于前瞻性研究 ②暴露與是自然存在,不是認為給予,屬于觀察性對

比研究 ③研究對象按暴露與否分組,不是随機分組 ④由因到果開展研究 ⑤追蹤兩組間的發病率或死亡率,獲得

RR=[a/(a b)]/[c/(c d)]


32.病例對照研究的概念(掌握)

病例對照研究為選擇一組患所研究疾病的患者與一組無此病的對照組,調查其發病前對某個(些)因素的暴露狀況,

較兩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異,以研究該疾病與這個(些)因素的關系。


33.病例對照研究的原理(掌握)


34.病例對照研究的特點(掌握)

①在疾病發生後進行 ②研究對象按照發病與否分組 ③暴露情況通過回顧獲得 ④由果及因的推理 ⑤經兩組暴露

水平比較,分析暴露于疾病關聯,獲得OR


36.實驗性研究的概念及基本特點(掌握)

實驗性研究是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實驗的條件,主動給予研究對象某種幹預措施。将來自同一總體的研究人

群随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研究者對實驗組人群施加某種幹預措施後,随訪并比較兩組人群的發病(死亡)情況或

健康狀況有無差别及差别大小,從而判斷幹預措施效果的一種前瞻性、實驗性研究方法。

特點:①屬于前瞻性研究 ②随機分組 ③ ④有幹預措施


37.臨床試驗的概念及目的(掌握)

臨床試驗的概念是在臨床上評價新藥、新療法療效的一種試驗,是臨床治療措施在正式應用之前的最後人體應用試

驗。它是運用随機分配的原則将試驗對象(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給前者某種治療措施,不給後者這種措施

或給予安慰劑,經過一段時間後評價該措施的效果與價值的一種前瞻性研究。

臨床試驗的目的是觀察和論證某個或某些研究因素對研究對象産生的效應或影響。


38.社區實驗的概念及使用方法(掌握)

也稱生活方式幹預試驗,是以尚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作為整體進行試驗研究,常用于對某種預防措施或方法進行

考核或評價。

使用方法:社區試驗時所選擇的兩個社區,在各個方而應盡量相似,按随機原則選擇一個社區作為實驗組進行幹預,

另一個社區作為對照組不進行幹預。幹預結束後,對兩個社區進行随訪調查,監測疾病的發病率和可疑危險因素的

暴露情況。最終兩個社區疾病和可疑危險因素暴露水平的差異就是幹預的結果。


41.診斷試驗的評價指标(掌握)

①真實性:a.靈敏度 b.特異度 c.假陰性率 d.假陽性率 e.似然比 f.正确診斷指數

②可靠性:a.變異系數 b.符合率 c.診斷試驗的一緻性分析

③收 益:a.陽性預測值(特異度高,陽性預測值高,有利于判定患者);b.陰性預測值(靈敏度高,陰性預測值高,


有利于判斷非患者)


42.真實性的概念及評價真實性的指标種類(掌握)

又稱有效性,是指篩檢試驗或診斷試驗所獲得的測量值與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

評價真實性的指标:靈敏度、特異度、假陰性率、假陽性率、似然比、正确診斷指數


46.篩檢試驗的概念(掌握)

篩檢試驗通過快速的檢驗、檢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無病的人區分開來。


47.篩檢的主要用途(掌握)

①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②發現高危個體 ③開展流行病學監測 ④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在健康管理中,篩查的目的是早期發現患者,發現高危人群,以便制定幹預策略。


51.醫學統計學的概念及研究對象(掌握)

根據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醫學數據收集、表達和分析的一門應用科學。

研究對象:是具有不确定性的醫學數據,其基本的研究方法是通過收集大量資料,通常是人、動物或生物材料的測

量值,發現蘊含其中的統計學規律。


52.醫學統計學的主要内容(掌握)

①統計設計 ②統計描述 ③統計推斷


53.醫學統計資料的類型(掌握)

①計量資料 ②計數資料 ③等級資料


54.醫學統計工作的基本步驟(掌握)

①研究設計 ②收集資料 ③整理資料 ④分析資料


58.總體的概念(掌握)

總體是根據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質觀察單位的全體,是同質的所有觀察單位某種變量值的集合。


59.樣本的概念(掌握)

樣本是從總體中随機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觀察單位,其測了值(或觀察值)的集合。

60.參數的概念(掌握)

參數指總體指标,如總體均數、總體率、總體标準差等。


61.統計量的概念(掌握)

統計量指樣本指标,如樣本均數、樣本率、樣本标準差等。


62.誤差的概念(掌握)

醫學研究中的誤差通常指測量值與真實值之差,包括系統誤差和随機測量誤差,以及樣本指标與總體指标之差,即

抽樣誤差。


67.算數平均數的概念(掌握)

當資料服從對稱分布時,統計中常采用算數均數描述其平均水平(或集中趨勢)。算數均數簡稱均數,習慣上用x

表示樣本均數。在實際工作中,總體均數 u經常是未知的,多數情況下需要計算的是樣本均數x。


68.中位數的概念(掌握)

指一組由小到大順序排列的觀測值中位次居中的那個觀察值。常用 M表示。


69.幾何均數的概念(掌握)

是描述偏态分布資料的集中趨勢的另一種重要指标。它尤其适用于描述以下兩類資料的集中趨勢:①等比資料,如

醫學上血清抗體滴度、人口幾何增長資料等;②對數正态分布資料(有些正偏态分布的資料,原始數據經過對數轉

換後服從正态分布),如正常成人血鉛值或某些疾病的潛伏期等。


70.方差及标準差的用途(掌握)

①是描述對稱分布資料離散趨勢的重要指标。方差與标準差的數值越大,說明觀測值的變異度越大,即離散程度越大,

此時的數據就會越分散,均數的代表性越差。②用于計算變異系數;③用于計算标準誤;④結合均值與正态分布的規

律估計參考值的範圍。


72.百分位數的用途(掌握)

常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資料在某百分位置上的水平及确定偏态分布資料醫學參考值範圍。


74.統計表的結構(掌握)

包括标題、标目、線條、數字等部分,有些統計表還有備注。


76.統計表制表的基本要求(掌握)

①标題:概括說明表的内容,位于表的上方,内容簡潔扼要。

②标目:用以指明表内數字含義 ,橫标目為主語,表示被研究事物;縱表目為謂語,表示被研究事物的各項統計

指标。

③線條:除必須的頂線、底線、标目線以外,應盡量減少其他不必要的線條,不使用豎線、斜線。

④數字:一律使用阿拉伯數字,應準确無誤;同一指标的數字的小數位應一緻,位次對齊。


77.統計圖制圖的基本要求(掌握)

①根據資料的性質和分析目的,選擇合适的圖形。

②統計圖要有标題,位于圖體下方的中央位置。

③繪制有坐标軸的圖形,縱、橫軸要有标目,标注原點、尺度、單位等,縱橫軸的比例以 5:7為宜。

④同一張圖内比較不同事物時,需用不同顔色或樣式的線條區别表示,并附圖例說明。


78.統計推斷的概念(掌握)

是用樣本信息推斷總體特征,包括總體參數的估計和假設檢驗,它是統計學的核心内容。

數值變量的統計推斷主要包括總體均數估計、t 檢驗、方差分析以及數值變量資料的秩和檢驗;分類變量資料的統

計推斷包括總體率的估計以及分類變量的 z檢驗、卡方檢驗和秩和檢驗。


79.假設檢驗的概念及基本原理(掌握)

假設檢驗亦稱顯著性檢驗,是統計推斷的核心。通常把需要判斷的總體特征叫做"統計假設",利用樣本信息判斷

假設是否成立的統計方法稱為假設檢驗。

基本原理:假定總體分布類型已知,對其參數進行假設檢驗稱為參數檢驗,如假定總體服從正态分布,對總體均數

進行 z 檢驗、t 檢驗、方差分析等;若總體分布類型未知,或偏态分布資料,此時對總體分布類型不做任何假設,

其假設檢驗不是對總體參數進行檢驗,稱為非參數假設檢驗,如秩和檢驗等。


80.假設檢驗的基本步驟(掌握)

①建立檢驗假設,确定檢驗水準 ②選定檢驗方法,計算檢驗統計量 ③确定 p值,做出統計推斷


81.假設檢驗的注意事項(掌握)

①檢驗方法的正确選擇 每種檢驗方法有其适用的條件,應根據研究目的、設計方案、研究變量的類型、資料的分

布、樣本大小進行選擇。

②結果的解釋 正确解釋"差别有統計學意義"的含義。一般情況,假設檢驗中 P≤0.05,稱為差别有統計學意義;

P≤0.01,稱為差别有高度統計學意義。


第七章 健康教育學

1.健康教育的概念(掌握)

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幹預,幫助個體和全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願采納有利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

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其目的是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2.健康促進的概念(掌握)

健康促進是促進人們維護和提高他們自身健康的過程,是協調人類與他們環境之間的戰略,規定個人與社會對健康

各自所負的責任。健康促進是指一切能促進行為和生活條件向有益于健康改變的教育與環境支持的綜合體。

包含了個人和群體的行為改變,以及政府行為(社會環境)改變兩個方面。


3.健康促進涉及的主要活動領域(掌握)

(1)建立促進健康的公共政策;

(2)創造健康支持環境;

(3)增強社區的能力;

(4)發展個人技能;

(5)調整衛生服務方向。


4.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關系(熟悉)

健康促進是一個綜合的調動教育、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廣泛力量,改善人群健康的活動過程。健康教育是健康促進

的基礎和先導。離開了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就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健康促進對健康教育是強有力的支

撐,而健康教育如不向健康促進發展,其作用就會受到極大限制。


5.健康教育與健康管理的區别和聯系(掌握)

兩者都運用了基線資料收集-需求評估-幹預實施-效果評價的管理過程,隻不過健康教育主要側重在知識、态度、信

念、行為方面, 而健康管理還重視從體格檢查的資料獲得信息、強調對生活方式和行為的長期、連續的管理。


7."知信行"模式(KAP) 的概念(掌握)

"知信行"是知識、信念和行為的簡稱,健康教育的知-信-行(KABP 或 KAP)模式認為:衛生保健知識和信息是建

立積極、正确的信念與态度,進而改變健康相關行為的基礎,而信念和态度則是行為改變的動力。(以知識為基礎,

以信念為動力,以行為為目标)


8.健康信念模式(HBM) 的概念(掌握)

理論強調感知在決策中的重要性,影響感知的因素很多,是運用社會心理學方法解釋健康相關行為的理論模式。健

康信念模式強調,人們在決定是否采納某健康行為時,首先要對疾病的威脅進行判斷,然後對預防疾病的價值、采

納健康行為對改善健康狀況的期望和克服行動障礙的能力作出判斷,最後才會作出是否采納健康行為的決定。


9.健康信念模式(HBM) 的内容(掌握)

(1) 感知疾病的威脅:①疾病的易感性 ②感知疾病的嚴重性

(2) 感知健康行為的益處和障礙:①感知健康行為的益處 ②感知健康行為的障礙

(3) 自我效能 強調自信心對産生行為的作用

(4) 提示因素 (5) 社會人口學因素 (一般可以不提 4、5 二點)


10.自我效能的概念(掌握)

指個體對自己組織、執行某特定行為并達到預期結果的能力的主觀判斷。即個體對自己有能力控制内、外因素而成

功采納健康行為并取得期望結果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


11.行為改變的 5個階段(掌握)

①沒有打算階段 ②打算階段 ③準備階段 ④行動階段 ⑤維持階段

⑥對于成瘾行為,還有第六個階段,即終止階段


12.傳播的概念(熟悉)

通常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一定的符号進行的信息交流與分享,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行為。


健康教育 健康管理

内涵 有計劃、有組織、有評價的教育活動 健康監測、健康維護以及生活方式管理、疾病

側重點 知識、信念和行為改變,提髙人們的健

康素養

健康風險評估、徤康危險因素管理、提高人們的健康水

平和素質

對象 個體和群體,側重群體 個體和群體,側重個體

基本步驟 需求評估-計劃制訂-幹預實施-評價 信息收集-風險評估-幹預、咨詢、指導-效果評估

幹預方法 信息傳播、行為幹預 行為幹預、健康和疾病的咨詢與指導、生活方 式管理、

疾病管理

評價 活動實施、人群參與情況;知識、信念、

行為的變化;健康指标的改善

健康相關行為、生活方式的改變;健康指标的改變;健

康狀況的提高、病情的改善;疾病或死亡風險的改變


13.五因素傳播模式的要點(熟悉)

拉斯韋爾五因素傳播模式即"一個描述傳播行為的簡單方法,就是回答下列 5 個問題:①誰(who)?②說了什麼

(says what)?③通過什麼渠道(through what channel)?④對誰(to whom)?⑤取得什麼效果(with what

effect)?"又稱"5w"模式。

①傳播者(控制研究)②信息與訊息(内容研究)③媒介渠道(媒介研究)④受傳者(受衆研究)⑤效果(效果研

究)


14.人際傳播的概念(掌握)

人際傳播也稱人際交流,是指人與人之間進行直接信息溝通的一類交流活動。

人際傳播可以分成個人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三種形式。


15.人際傳播的特點(掌握)

①直接的人際傳播不需要任何非自然的媒介。

②在同一次人際傳播活動中,交流的雙方可以互為傳播者和受傳者。

③反饋及時,交流充分

④相對大衆傳播而言,信息量比較少,覆蓋範圍比較小,傳播速度比較慢。

⑤在多級的人際傳播活動中,信息容易走樣。


16.大衆傳播的概念(熟悉)

大衆傳播是指職業性信息傳播機構和人員通過廣播、電視、電影、報紙、期刊、書籍等大衆媒介和特定傳播技術手

段,向範圍廣泛、為數衆多的社會人群傳遞信息的過程。


17.大衆傳播的特點(熟悉)

①傳播者是職業性的傳播機構和人員,并需要借助非自然的特定傳播技術手段。②信息時公開的、公共的,面向全

社會人群。③擴散距離遠,覆蓋區域廣泛,速度非常快。④對象雖然為數衆多,分散廣泛,互不聯系,但從總體上

來說是大體确定的。⑤單向的,很難互換傳受角色,信息反饋速度緩慢而且缺乏自發性。


18.制作傳播材料應遵循的程序(熟悉)

①分析需求和确定信息 ②制定計劃 ③形成初稿 ④傳播材料預試驗 ⑤材料的生産發放與使用 ⑥監測與評價


19.常用人際傳播形式(掌握)

①講課(咨詢) ②同伴教育 ③演示與示範


20.針對個體的傳播材料的主要類型(熟悉)

傳單、折頁、小冊子等供個人閱讀觀看的材料


21.針對群體的傳播材料的主要類型(熟悉)

宣傳欄、招貼畫/海報、标語/橫幅、DVD、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


22.針對大衆的主要傳播媒介(了解)

報紙/雜志、廣播/電視


23.新型傳播媒介的主要類型(熟悉)

互聯網、手機


24.precede-proceed 模式的主要内容(熟悉)

precede-proceed模式為計劃設計、執行及評價提供一個連續的步驟,precede着重應用于診斷,即需求評估;proceed

側重在執行過程與評價過程。其實質是為健康教育計劃的設計、實施和評價提供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計劃的設計分成社會診斷、流行病學診斷、行為與環境診斷、教育與組織診斷、管理與政策診斷 5個階段,其實質

就是需求評估。計劃的實施主要在第 6階段,而計劃的評價包含第 6階段的過程評價和其後第 7-9階段的效果評價

階段。


25.健康教育需求評估的主要内容(掌握)

健康教育需求評估又稱為健康教育診斷,根據 PRECEDE--PROCEED模式,健康教育診斷包括如下内容:


①社會診斷 ②流行病學診斷 ③行為與環境診斷 ④教育與組織診斷 ⑤管理與政策診斷


26.行為診斷應遵循的主要程序(掌握)

①區分引起健康問題的行為與非行為因素 ②區别重要行為與不重要行為 ③區别高可變性行為與低可變性行為


27.影響健康行為的三個因素(掌握)

①傾向因素:存在于行為之前,是産生某種行為的原因或動機,包括個人或群體的知識、信念、态度、價值觀、自

信心等。

②促成因素:存在于行為同時,促使動機得以實現的因素,包括技能、衛生資源可得性、社區或政府的法律等。

③強化因素:存在于行為之後,是促使形成的行動得以鞏固或戒除的因素,包括獎懲措施。


28.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具體目标應遵循的原則(掌握)

健康教育計劃的具體目标需要包含具體的、量化的、可測量的指标,應該能夠回答 4W1H:

Who—對誰?

What—實現什麼變化(知識、信念、行為、發病率等)?

When—在多長時間内實現這種變化?

Where—在什麼範圍内實現這種變化?

How much—變化程度多大?


29.健康教育幹預策略的主要方面(掌握)

①教育策略 ②環境策略 ③政策策略


30.實施健康教育計劃的主要工作(掌握)

①制定實施的工作時間表 ②實施的質量控制 ③組織機構建設 ④實施人員培訓 ⑤設施設備與健康教育材料


31.健康教育計劃評價的主要内容(掌握)

①形成評價 ②過程評價 ③效果評價(近期和中期效果評價稱效應評價,遠期效果評價稱結局評價)


32.健康教育常見的評價方案(熟悉)

①不設對照組的前後測試(幹預組自身前後比較) ②非等同比較組設計 ③随機對照實驗 ④簡單時間系列設計 ⑤

複合時間系列設計

②③⑤由于設立對照組,說服力強一些。


*健康相關行為改變的理論模式

①"知信行"模式 ②健康信念模式 ③自我效能理論 ④行為改變的階段理論


第八章 營養與食品安全

1.營養的概念(掌握)

機體通過攝取食物,經過體内消化、吸收和代謝,利用食物中對身體有益的物質作為構建機體組織器官、滿足生理

功能和體力活動需要的生物學過程。


2.營養素的概念(掌握)

指食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營養素是機體為了維持生存、生長發育、體力活動和健康,以食物的形式攝入的必需物

質。


3.營養素的分類(掌握)

宏量營養素 - 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類

微量營養素 - 礦物質、維生素

(另有:纖維素、水)


4.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的概念(掌握)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是一組每日平均膳食營養素攝入量的參考值,包括平均需要量(EAR)、推薦攝入量(RNI)、适

宜攝入量(AI)、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


5.平均需要量的概念(掌握)

平均需要量(EAR): 是群體中各個體需要量的平均值。可以滿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齡及生理狀況群體中 50%的個體需

要攝入水平。


6.推薦攝入量的概念(掌握)

推薦攝入量(RNI):可以滿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齡及生理狀況群體絕大多數 97%-98%的個體需要攝入水平。


7.适宜攝入量的概念(掌握)

适宜攝入量(AI):通過觀察或實驗獲得的健康人群某種營養素攝入量。可用作個體攝入量的目标,該量可滿足目标

人群中幾乎所有個體的需要。


8.可耐受最高攝入量的概念(掌握)

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平均每日可以攝入該營養素的最高量。


9.能量系數的概念(掌握)

每克産能營養素在體内氧化所産生的能量值。


10.碳水化合物的作用和分類(掌握)

是人體主要的能量來源。分為糖、寡糖、多糖三類。


11.血糖生成指數的概念及計算公式(掌握)

血糖生成指數(GI): 簡稱血糖指數,指餐後不同食物血糖耐受曲線在基線内面積與标準糖(葡萄糖)耐量面積之

比,以百分比表示。

GI=某食物在食後 2h血糖曲線下面積/相當含量葡萄糖在食後 2h血糖曲線下面積 *100%

12.碳水化合物參考攝入量(掌握)

建議占總能量的 55%-65%(适宜攝入量 AI)


13.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來源(掌握)

糖谷類和薯類食物。


14.脂肪酸的常見分類方法(掌握)

A 按脂肪酸碳鍊長度可分為: 長鍊脂肪酸、中鍊脂肪酸、短鍊脂肪酸;

B 按脂肪酸飽和程度分為: 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

C 按空間結構:順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

D 按不飽和脂肪酸第一個雙鍵的位置分:分為 n-3系、n-6、n-7等。


15.類脂的分類和特點(掌握)

分類 特點

磷脂 體内除甘油三酯外,磷脂是最多的脂類

糖脂 也是構成細胞膜所必需的

類固醇及固醇 含量較恒定,故稱"固定脂"或"不動脂"


16.反式脂肪酸的概念(掌握)

反式脂肪酸,其聯結到雙鍵兩端碳原子上的兩個氫原子在碳鍊的不同側。反式脂肪酸可以使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

醇(LDL-C)升高,而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降低,因此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所以不主張多食用人造

黃油和富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17.固醇的分類(掌握)

固醇的概念:類固醇中含有自由羥基者視為高分子醇,稱為固醇。常見的固醇有動物組織中的膽固醇和植物組織中

的谷固醇。


18.脂類的生理功能(掌握)

①供給能量 ②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吸收 ③維持體溫、保護髒器 ④增加飽腹感 ⑤提高膳食感官性狀 ⑥類脂的主要

功能是構成身體組織和一些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質


19.必須脂肪酸的概念(掌握)

指機體不能合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的脂肪酸。人體的必需脂肪酸是亞油酸和α -亞麻酸兩種。


20.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掌握)

①構成線粒體和細胞膜的重要組成部分、②合成前列腺素的前體、③參與膽固醇代謝、④參與精子的形成、⑤維護

視力。


21.成人膳食脂肪适宜攝入量(掌握)

中國成人膳食脂肪适宜攝入量(AI)(脂肪能量占總能量的百分百,%)

年齡(歲) 脂肪 SFA MUFA PUFA n-6:n-3 膽固醇

成人 20~30 <10 10 10 4:1~6:1 <300

注:SFA 飽和脂肪酸,MUFA 單不飽和脂肪酸,PUFA 單不飽和脂肪酸。


22.蛋白質的組成(掌握)

蛋白質組成為:碳 50%-55%、氫 6.7%-7.3%、氧 19%-24%、氮 12%-19%、及硫 0%-4%,有些蛋白質還含有磷、鐵、碘、

錳及鋅等元素。


23.蛋白質的分類(掌握)

①完全蛋白 ②半完全蛋白 ③不完全蛋白


24.氮折算成蛋白質的折算系數(掌握)

每克氮相當于 6.25g蛋白質(即 100/16),其折算系數為 6.25。

樣品中蛋白質的百分含量(g%)=每克樣品中含氮(g)*6.25*100%

25.氨基酸的概念(掌握)

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分子中具有氨基和羧基的一類化合物,具有共同的基本結構。


26.氨基酸的分類(掌握)

營養學上分為:①必需氨基酸 ②非必需氨基酸 ③條件氨基酸。


27.人體必需氨基酸種類(掌握)

必需氨基酸有九種:①異亮氨酸 ②亮氨酸 ③賴氨酸 ④蛋氨酸 ⑤苯丙氨酸 ⑥蘇氨酸 ⑦色氨酸 ⑧缬氨酸 ⑨組氨


28.限制氨基酸的概念(掌握)

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的必須氨基酸組成與參考蛋白質相比較,缺乏較多的氨基酸稱限制氨基酸,缺乏最多的一種

稱第一限制氨基酸。


29.蛋白質的消化方式(掌握)

食物蛋白質的消化從胃開始,但主要在小腸、胃内消化蛋白質的酶是胃蛋白酶。适宜作用的 PH為 1.5-2.5.


30.氮平衡的概念(掌握)

氮平衡是指氮的攝入和排出量的關系,氮平衡常用于蛋白質代謝,機體蛋白質營養狀況評價和蛋白質需要量研究。


34.蛋白質推薦攝入量(掌握)

成人按 0.8g/(kg.d)攝入蛋白質為宜。按能量計算,蛋白質攝入量應占總能量攝入量的 10%-15%,兒童青少年為

12%-14%。中國營養學會提出的成年男子、輕體力勞動者蛋白質推薦攝入量為 75g/d,成年女子、輕體力勞動者蛋白

質推薦攝入量為 65g/d。


35.蛋白質的食物來源(掌握)

蛋白質的食物來源可分為植物性蛋白質(谷類蛋白 10%左右和豆類蛋白 36%~40%)和動物性蛋白質(蛋類 11~14%、

奶類 3.0~3.5%、肉類 15~22%)兩大類。


36.維生素的概念及種類(掌握)


維生素是維持身體健康所必須的一類有機化合物。是一類調節物質,在物質代謝中起重要作用。按溶解性質分為:

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


37.脂溶性維生素的主要分類(掌握)

脂溶性維生素:主要有維生素 A、D、E、K

VA(視黃醇)、VD(鈣化醇,抗佝偻病維生素)、VE(生育酚,抗不育維生素)、VK(凝血維生素)


38.水溶性維生素的主要分類(掌握)

水溶性維生素:主要有 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 C。

B 族中主要有 VB1(硫胺素),VB2(核黃素),VPP(尼克酸),VB6(吡哆醇),VB12(钴胺素),生物素,葉酸,泛

酸(遍多酸)


39.礦物質的分類(掌握)

分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體内含量較多,需要量交大的為常量元素,有:鈣,鎂,鈉,鉀,磷,氯。


40.微量元素的分類(掌握)

微量元素在人體内含量很少,包括:鐵、碘、鋅、硒、銅、錳、鉻、钴。


41.平衡膳食的概念(掌握)

在營養學上,能使人體的營養需要與膳食供給之間保持平衡狀态,能量及各種營養素滿足人體生長發育,生理及體

力活動的需要,且各種營養素之間保持适宜比例的膳食,稱做平衡膳食。


42.食物的主要分類(掌握)

①谷類及薯類 ②動物性食物 ③豆類和堅果 ④蔬菜、水果和菌藻類 ⑤純能量食物。

43.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内容(掌握)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内容如下:①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粗細搭配 ②多吃蔬菜、水果

和薯類 ③每天吃奶類大豆或其制品 ④常吃适量的魚禽蛋和瘦肉 ⑤減少烹調油用量,吃清淡少鹽膳食 ⑥食不過量,

天天運動,保持健康體重 ⑦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當 ⑧每天足量飲水,合理選擇飲料 ⑨如飲酒應限量 ⑩吃

新鮮衛生的食物


44.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的内容(掌握)


55.保健食品的概念(掌握)

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

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并且對人體不産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61.中國保健食品的主要分類(掌握)

①營養素補充劑 ②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


62.中國營養補充劑的概念(掌握)

營養補充劑:是以補充一種或多種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素為目的,内容包括維生素和礦物質,尚未将三大營養素(碳

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包括在内。


69.食品安全的概念(掌握)

指在常規的使用方式和用量的條件下長期食用,對食用者不産生不良反應的實際擔保。


70.食源性疾病的概念(掌握)

如果食用不安全食品,從而使食品中各種緻病因子通過攝食方式進入人體内引起具有感染和中毒性質的一類疾病稱

為食源性疾病。

第 5 層:油 25~30克;鹽 6克

第 4 層:奶類及奶制品 300克;大豆類及堅果 30~50克

第 3 層:畜禽肉類 50~75克;魚蝦類 50~100克;蛋類 25~50克

第 2 層:蔬菜類 300~500克;水果類 200~400克

第 1 層:谷薯類及雜豆 250~400克;水 1200ml;身體活動 6000步


第九章 身體活動基本知識

1.按日常活動的身體活動類别(掌握)

①職業性身體活動 ②交通往來身體活動 ③家務性身體活動 ④運動鍛煉身體活動


2.按能量代謝的身體活動類别(掌握)

身體活動,根據肌肉活動的能量來自無氧代謝還是有氧代謝,分為有氧代謝和無氧代謝運動,簡稱有氧運動和無氧

運動。


3.有氧代謝的概念(掌握)

在氧供應充足的條件下,氧代謝形成的 ATP足夠供應肌肉劇烈運動時能量代謝所需。這一能量代謝過程稱之為有氧

代謝。


4.無氧代謝的概念(掌握)

在某些運動或運動的某些階段,由于氧代謝形成的 ATP不能滿足肌肉劇烈運動時的能量代謝需求,就要利用磷酸肌

酸(CP)的無氧分解和糖的無氧酵解生成乳酸、釋放能量,再合成 ATP,以供應能量代謝的需求,這就是無氧代謝

的過程。


5.按生理功能和運動方式的身體活動類别(掌握)

①關節柔韌性活動 ②抗阻力活動 ③身體平衡和協調性練習


6.身體活動強度的分級(掌握)

通常将身體活動強度分為低、中、高 3個級别,也有分為低、中、高、極高 4個級别者。


運動強度 相當于最大心率% 自我感知運動強度(RPE) 代謝當量(MET) 相當于最大耗氧量(Vo2 max%)

低強度 40-60 較輕 <3 <40

中強度 60-70 稍累 3-6 40-60

高強度 71-85 累 7-9 60-75

極高強度 >85 很累 10-11 >75

最大心率=220-年齡

代謝當量 1梅脫(MET)=3.5ml/kg/min (每公斤體重每分鐘耗氧量)= 1.05kcal(44kJ)(每公斤體重每小時耗能量)

= 3 個千步當量


8.個體身體活動指導的基本原則(掌握)

①動則有益 ②貴在堅持 ③多動更好 ④量力适度


9.制定個體活動計劃應包括的内容(掌握)

①收集基本信息 ②确定身體活動目标量 ③活動形式 ④活動強度和時間 ⑤活動進度


13.身體活動傷害的預防措施(掌握)

①鍛煉中應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并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 ②要學習安全注意事項、自我監測運動中不适症狀 ③

應掌握發生意外時的應急處置技能


14.5-17 歲兒童的身體活動建議(掌握)

世界衛生組織 2004年發表的《飲食、身體活動與健康全球戰略》中,對 5-17歲兒童的身體活動提出的建議内容主

要包括:

對于該年齡組的兒童和青少年,身體活動包括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的玩耍、遊戲、體育運動、交通往來、家

務勞動、娛樂、體育課或有計劃的鍛煉等。

為增進心肺、肌肉和骨骼健康,減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風險,每天應累計至少 60分鐘中等到高強度身體活動,

大于 60分鐘的身體活動可以提供更多健康效益。

大多數日常身體活動應該是有氧活動,同時,每周至少應進行 3次高強度身體活動,包括肌肉和骨骼的活動等。

對缺乏身體活動的兒童青少年,建議采取漸進的方式增加身體活動量,最終達到上述推薦量。


15.成年人身體活動建議(掌握)


①每日進行 6-10千步當量身體活動 ②經常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 ③積極參加體育和娛樂活動 ④維持和提高肌

肉和關節功能 ⑤日常生活"少靜多動"


17.老年人身體活動的内容(掌握)

①有氧運動 ②抗阻力活動 ③功能性身體活動


18.老年人身體活動量(掌握)

①強度:個體差異較大,身體活動宜量力而行 ②時間:每天進行 30-60分鐘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 ③頻度:每天都

進行一些身體活動


19.老年人身體活動注意事項(掌握)

①老年人參加運動期間,應定期做醫學檢查及随訪 ②感覺和記憶力下降的老年人,應反複實踐掌握動作的要領,

老年人宜參加個人熟悉并有興趣的運動項目 ③老年人應學會識别過度運動的症狀 ④對體質較弱和适應能力較差

的老年人,應慎重調整運動計劃,延長準備和整理的活動時間 ⑤合并有骨質疏松症和下肢骨關節病的老年人,不

宜進行高沖擊性的活動⑥老年人在服用某些藥物時,應注意藥物對運動反應的影響。


24.2 型糖尿病患者身體活動的注意事項(掌握)

①增加運動量時的進度安排 ②在運動量和強度的增加過程中,應定期監測患者的運動反應和病情變化,并對運動

計劃作出必要的調整 ③運動低血糖的預防 ④運動時的足部保護。


26.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活動方式(掌握)

運動形式以大肌肉群參與的有氧耐力運動為主,提倡高血壓患者金星有氧、中低強度、持續 10分鐘以上的活動。


27.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活動量(掌握)

高血壓患者如沒有運動禁忌,運動能力也沒有特殊限制,其目标活動量可參考一般健康人的推薦量。高血壓患者的

身體活動一般應達到中等強度,達到最大心率的 50%-70%。


28.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注意事項(掌握)

首要關注的問題是心腦血管以外,還應特别注意:

①β -受體阻滞劑影響運動中的心率反應,應采用 RPE(運動感覺量表)等指标綜合判斷運動強度 ②β -受體阻斷劑

和利尿劑影響水代謝和體溫調節,溫熱天氣和運動中出汗多時,應注意監測,及時補充水分 ③α 2-受體阻斷劑、

鈣通道拮抗劑和血管舒張藥物,可誘發運動後低血壓,因此須延長運動後的放松過程,并緩慢提高運動強度 ④利

尿劑可誘發低鉀,使發生心律失常的風險增加,應酌情适量補鉀 ⑤病情較重者的醫學監督中,血壓上限為收縮壓

220mmHg,舒張壓 105mmHg。接近或超過上限,應當停止運動 ⑥抗阻力訓練時應采用合理的呼吸模式,避免憋氣,

特别是在用力時應避免憋氣 ⑦耐力運動作為治療方案的一部分時,要注意運動與降壓藥物的協同作用。為預防低

血壓,必要時應酌減用藥劑量 ⑧運動隻是作為高血壓治療的一部分,必須同時注意飲食、限鹽、限酒、減肥等,

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


健康管理師基礎知識第7章考試題(健康管理師-基礎知識第六章至第十章)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