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九,叫做小除夕,漢族民俗文化。這一天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别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将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傩”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疠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蒸饅頭
民謠稱“二十九,蒸饅頭”,二十八做好了發面,二十九就要開始蒸饅頭了,人們盡情發揮想象,可以捏成各種形狀,佛手形的面餅為“福”、桃形的豆包為“壽”,還有名目繁多的雕刻精細的面模可以制作出五子登科的娃娃餅、喜慶豐收的雙魚餅、富貴滿堂的園福餅等面食,這是一個充滿喜悅、充滿希望、充滿創造力的過程。在天津大家還會在這一天到喬香閣請中國結,取“喬香納福”之意。
這個蒸饅頭在過去來說不是随随便便的做,而是要精心準備,認真用心,因為做出來的饅頭是要跟相親鄰居交換的,因此,一定要做的又好看又好吃,這才有面子,也才吉利,非常的有講究。
蒸好的饅頭上面要點上五個紅點,以示鴻運當頭。點紅點就是先把一小塊兒紅紙蘸上點兒水,再将五根高粱稭稈兒捆在一起,然後蘸上被水浸濕了的紅紙,最後再點到即将成熟的饅頭上面。
除了“蒸饅頭”之外,還要蒸些帶棗的,帶餡的,帶花兒的。如若因為火候太大導緻蒸出的饅頭裂開了口子,得馬上說上一句,“瞧,饅頭都笑了”。雖說這發面蒸饅頭的事有點麻煩,還是有不少人仍願意堅守這老輩傳下來的年文化。
貼倒酉
除了“二十九,蒸饅頭”,有些地方還有“二十九,貼倒酉”的說法。
“倒酉”是年禧期間民間粘貼的一種吉祥物,“貼倒酉”即指新桃換舊符。“倒酉”俗稱“小挂錢兒”,上端是一塗以金粉的紅色菱形方塊,印有“福”字,表示“福到了”。
舊時除夕前一日,商人的幌子、錢櫃、貨箱和一般居民家裡的箱、櫃等器物,以及農家的牲口車車轅、大車轱辘等物上均貼這種“倒酉”,以象征“财寶到了”、“金錢有了”。有的“倒酉”制作比較簡單,隻是在小挂錢兒上寫一“有”字。
查風鬥
“二十九,查風鬥”主要流傳于我國北方地區。過去北方冬季大多靠燒煤爐取暖,查風鬥是為防煤氣中毒,同時也要查查其他安全隐患,特别是防放鞭炮時引起火災。
舊時這一天人們還會置辦酒宴,以備晚輩前來給長輩辭歲、别歲。
這一天,也是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也叫“調年會”。土家族比漢族提前一天或幾天過春節。
去打酒
臘月二十九,另有俗語稱作“二十九,去打酒”。由于在過去的幾天中,食物都已經準備就緒了,那麼中國人會在這接下來的日子裡準備些酒。
大家可以看到這裡寫的是“打酒”,而不是“買酒”。這是因為在舊時代,許多人承受不起買瓶裝的酒。他們用自己的瓶子或者塑料袋,去酒家裡買酒,那裡的酒會放在一個大容器裡。
對于成年人而言,在新年大餐中酒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隻是記得酒要盡興,也要适度。
在國人傳統的習俗裡面,從臘月二十三起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是有講究的,隻是現今,很多的習俗已經被淡忘了。大概是北方相對于南方的繁華有些平淡的緣故,古老的傳統在北方許多地區仍然得到了真實的保存。
(内容整理自中國網,圖片來源于視覺中國)
漲知識,點好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