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臨床常見病症之一,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有個誤區,一到夏季,出現咳嗽、咳痰,覺得吃點清熱解毒的止咳藥就可以了,殊不知,因用藥過于寒涼,傷及肺氣耗傷肺陰,導緻咳嗽遷延難愈。
其實,這種咳嗽并不簡單,中醫将其稱之為“暑咳”,因該病具有暑邪常兼夾濕邪的緻病特點,暑濕邪熱易蘊結肺胃,導緻肺氣耗傷,若不從根本上調理,盲目用藥,很容易導緻肺陰更傷,加重病情,變為慢性咳嗽。
暑咳
《時病論·暑咳》曰:“暑咳之為病,獨在暑月也”,祖國醫學認為,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暑邪較盛,若因感受暑邪所緻的咳嗽則為暑咳。
暑咳的産生多在立夏到立秋大約4個月的時間,曆代醫家總結認為,暑因其火熱熾盛的特性,緻病力強且多夾濕,更具有黏膩的特性,可耗氣、迫津外洩、阻遏陽氣。暑濕之邪首先犯肺衛,影響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從而導緻出現咳嗽。若不重視,暑咳遷延會耗傷氣陰,循經入脾胃累及肝腎,導緻咳嗽遷延不愈。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将暑濕之邪理解成一種緻病的因子,當它們侵擾人體時,會首先影響肺的功能,從而引起咳嗽。
正如《醫學三字經》記載:“氣上嗆,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輕,肺如鐘,撞則鳴,風寒入,外撞鳴,痨損積,内撞鳴。” 明确指出,咳嗽發生于肺,但與脾胃、肝腎等髒腑密切相關。
暑咳在肺!
祖國醫學認為,夏季炎熱,暑熱之邪較盛,而在五髒六腑中,肺為嬌髒,故暑熱首先犯肺衛,導緻肺的功能失調,肅降失度,氣上逆而為咳。加上暑季潮濕多雨,暑熱多兼夾濕邪,濕性黏滞,暑與濕膠着纏綿,如油入面,困遏肺髒,這也是肺氣不清而咳嗽頻發的重要原因。
暑咳在肺,患者一般表現為咳嗽不暢,痰少色白,痰黏難咳出,咽癢咽痛,惡寒,或者出現口渴。内熱欲飲,煩躁,尿黃,大便幹,舌紅苔薄黃或膩等症。
暑咳在脾胃!
一般來說,如果咳嗽不重視,或者過用寒涼藥物,會導緻肺陰更傷,使得暑濕之邪犯脾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因“脾為生痰之源”,所以,如果暑咳在脾胃,通常咳嗽聲會較重,咳痰量多,痰色或白或黃或黃白相間,伴有胸悶,頭汗出,體倦沉重,口渴欲飲,納呆食少,或者有腹痛水瀉,小便短赤,大便溏黏,舌體胖大,舌苔黃厚膩等表現。
暑咳在肝腎!
中醫認為,肺居于上,其氣肅降;肝居于下,其氣升發。肝升肺降,相互協調,是維持人體氣機正常升降的重要環節。若肺髒功能失調,也會累及肝,而肝陰虧,火盛又會循經犯肺,加重咳嗽,形成惡性循環。另外,肺司呼吸,腎主納氣。久咳耗氣,久必及腎,肺之氣不能下納于腎,則肺腎兩虛,失于攝納,咳嗽不已。
暑咳在肝腎的人群通常表現為幹咳或者咳嗽少痰,咽部有痰或咽幹氣短,質黏難咳出,咽部或者咳痰有鹹味,且多伴有心煩,體力差,容易疲倦,口渴,食欲不佳等症狀。
治暑咳,需辨髒腑,也要分清痰的屬性!
對于暑咳在肺,臨床常用三拗湯宣肺止咳,麻黃配杏仁,一宣一降,恢複肺宣發肅降功能,加以桑白皮清瀉肺熱、利水消腫,合麻黃恢複肺通調水道之則,痰多者配紫蘇子、萊菔子、葶苈子祛痰降氣,再輔以藥對赤芍、白芍,兩者合用,理氣活血,氣血同治,療效甚佳。
暑咳在脾胃,常以二陳湯為基礎方加減治療,痰多者配以藥對蒼術、白術健脾燥濕,蒼術苦溫辛烈,燥濕力強,散多于補,偏于平胃燥濕,白術甘溫性緩,健脾力勝,補多于散,善于補脾益氣,兩者配伍,一散一收,平胃健脾,則中焦得健,脾胃納運如常,水濕得以運化。
暑咳在肝,則多用四逆散或小柴胡湯等疏肝理氣,以助肺氣肅降止咳。暑咳在腎,除了用止咳宣肺藥之外,還常合用山茱萸、熟地黃、五味子等溫補腎陽之品,以補腎納氣止咳。
需要注意的是,暑咳的治療,除了應該辨清肺、脾胃、肝腎髒腑虛損程度之外,也要根據有無痰、痰的顔色和多少随證治療,切不可盲目使用止咳藥。
在近期來咨詢的病友中,我們發現,有部分人群會有“白痰就是有寒,黃痰就是有熱”的錯誤觀念,并以此為标準自行用藥。
事實上,白痰量大也有可能是熱所緻。當暑咳在肺和脾胃的時候,多表現為咳嗽劇烈,咳痰頻繁,咳痰量大且急迫,此時不少患者會吐出大量的白痰。但我們不能認為白痰就是屬寒。相反,對于暑咳的患者來說,這多是熱所緻,正如《素問· 至真要大論篇》所說:“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這種白痰多為外暑内熱相合,兩熱相加,熱盛急切,痰不得久留于體内而出,這一類情況多發生于體質壯實或者平時嗜好煙酒或陰虛内熱的人群。
由此可見,咳嗽的病因病機十分複雜,不同疾病的咳嗽症狀表現不一,隻有深究其中,整體辨證施治,方可取效。
以上相關内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過點擊我頭像進行私信。
,【聲明】:
1、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2、在任何情況下,文章中的資訊僅供讀者參考之用,讀者不應單純依靠本文而取代個人的獨立判斷。對于因使用、引用、參考本文内容而導緻損失、風險及糾紛,我司不承擔任何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