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蒼耳子治療中耳炎

蒼耳子治療中耳炎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6-27 03:16:49

蒼耳子治療中耳炎(加味大柴胡湯治療急慢性中耳炎)1

大柴胡湯出自《傷寒論》,為治療少陽兼裡實之主方,對于臨床常見的膽道系統疾病,如膽結石,有較好的療效。作者從經絡理論入手,将本方運用于中耳炎的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加味大柴胡湯治療急慢性中耳炎

大柴胡湯,系仲景治少陽兼裡實之主方。有不少臨床業醫者,常用本方加減治療膽道疾患收效滿意。然少陽膽和三焦之脈皆循耳前耳後入耳中,若因邪郁少陽,壅阻脈絡而成為中耳疾病者,予以本方加膽草、甘草治之屢見良效,現分析如下:

一、病名及發病特點

急慢性中耳炎,屬中醫“耳聤”“耳膿”、“風耳”範圍,為臨床常見病之一,尤其是幼兒及兒童發病最多。常因急性發作失治或延誤而轉為慢性,甚或久治不愈鼓膜穿孔緻成耳聾。

二、方藥組成及分析

(一)藥味:由柴胡、黃芩、法半夏、生姜、枳實、大黃、白芍、膽草、甘草九味藥物組成。

(二)分析:

1.中耳炎的形成:

手足少陽之脈,皆“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耳亦為少陽之上竅,若恣食肥甘,膽汁疏洩失常,壅阻膽腑,郁而化熱,循經上炎,迫傷空竅,緻經隧不通而成。熱傷則耳中腫痛而為“風耳”;熱盛肉腐成膿内潰而為“耳膿”;久則膿水積聚成塊而為“耳聤”。故拟少陽經腑并治之法,用加味大柴胡湯以直清經腑之熱,俾邪解絡通而告愈。

2.藥物淺析:

方以小柴胡湯清洩少陽經脈之風熱,加枳實、大黃通洩膽腑之郁熱。六腑以通為順,膽為六腑之一,故大黃為不可少之要藥,用此既和瘀達胃,亦導熱下行。枳實既可增強膽汁排洩,又能導滞行氣、疏通膽道。白芍、甘草、膽草和裡直清膽熱而解毒,又緩郁熱上壅之勢而下行。全方共為經腑并治,釜底抽薪之法也。

3.藥物用量:

(3~6歲)柴胡、黃芩各6克。柴胡量不宜大,主要賴以引藥至少陽而疏風。半夏、生姜宜輕,各4克,若兼嘔可加至6克。枳實、大黃各6克,大黃不應少于6克,若見便秘、口幹、苔黃者,大黃可增至12克。白芍6克,舌質紅者可改用赤芍6克,或赤白芍并用。膽草6克,若見口苦,耳道腫痛甚者可加至10克。甘草3克,嘔者去之(用量可随年齡增減)。

三、典型病例

例一、男,5歲。其母代訴:三天前去舅父家,入睡後推被揚手擲足,次日即面赤耳紅,發熱惡寒,并喚頭痛,急以解熱止痛片,症似減輕,第二天發燒更高,且見怕冷、口渴、不欲食,随喚右耳中痛,咀嚼困難,耳後微腫拒按。體溫39.6℃,脈弦滑而數,舌紅苔薄黃,面赤耳紅。此系少陽郁熱上炎,夾風壅阻脈絡,屬“風耳”——急性中耳炎。與加味大柴胡湯加荊芥、石膏。二日後複診,熱退不再怕冷,耳中疼痛減輕過半,繼以前方去荊芥、石膏,令服二劑。未再來診,随訪告愈。

例二、男,8歲。三年前左耳中痛,後流膿水而多次治療罔效,近年因“耳膿,而聽力減弱,始延餘診治,視其膿液稀白,稍有腥臭。查耳後壓之微痛,無寒熱頭痛,不嘔不渴,舌淡苔薄,二便正常,左耳聽力減弱,餘無異常。以加味大柴胡湯三分之二量加黃芪15克,白芷10克,令服三劑。二診膿水減少,質稠色白。續前方加白及10克,令服五劑,後未再診。次年因感冒頭痛就診,詢其耳疾,言去年五劑盡,至今未複。

四、運用及加減

(一)急性中耳炎:證見寒熱往來,口苦,咽幹,耳中急痛,耳後壓痛,舌紅苔薄黃,脈弦數或弦滑,治以上方。頭痛加僵蠶、菊花;耳中疼痛異常加乳沒;耳道及耳前後腫痛硬節加夏枯草、姜黃、紅花;口渴去半夏加花粉;高熱加石膏;惡寒加荊芥;内潰流水加重膽草用量;流膿加野菊、白芷。

(二)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耳内流膿經年不愈,膿色或黃或白或稠或稀,或有腥臭,耳中微痛,不紅不腫,無明顯的全身症狀,脈舌無異常變化,以上方用量的三分之二以清洩餘邪,佐甘溫補氣内托之黃芪20克,白芷12克。若膿色白稀黃芪可用至30克,白芷15至20克;膿色綠臭者加野菊、黃柏、蒲公英;久久膿水不淨加黃芪、白芷、白及;膿色黃稠加花粉、白芷。

上方治療急慢性中耳炎,臨床若能随症加減,可收滿意的效果。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人成長

請關注公衆号 藥之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