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在《鹿鼎記》中塑造了一個與他其他小說主人公“另類”的人物。孔慶東說韋小寶是現代文學史上繼阿Q之後第二個光輝形象。魯迅寫的阿Q,已經把中國的國民性表現得非常深刻,但是《鹿鼎記》中的韋小寶展現的中國國民性更加多層次。
但是,我在這裡拿韋小寶和賈寶玉作一分析。我覺得,金庸寫的《鹿鼎記》有《紅樓夢》的影子,而韋小寶身上有賈寶玉的影子。
金庸也曾說過《鹿鼎記》受《紅樓夢》的影響。有人認為,韋小寶的原型,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曹寅确實是康熙年輕時的好友,而且也協助擒拿了鳌拜。曹寅最後被任命為江甯織造,而韋小寶也衣錦還鄉回揚州。
就文學形象的塑造來說,韋小寶更接近于賈寶玉,他生活的皇宮就好比賈寶玉生活的大觀院,寵他的皇帝康熙就好比寵賈寶的賈母。
二人都生活在女人堆裡,非常有女人緣。賈寶玉最大的特點是忴香惜玉,遇到美麗的女兒,想的是:她們才配“生在這深堂大院裡”,被好好地保護起來。
韋小寶面對漂亮的女子,同樣眼睛放光。看見阿珂,他心想:“我死了,世上怎麼有這麼漂亮的女人!靓老婆,我來了。”一心想把漂亮的女孩子娶回家。
不同的是,賈寶玉較為含蓄,屬于“意淫”;而韋小寶,是“真淫”,用盡手段,隻想占為己有。
賈寶玉聰明有才智,詩詞歌賦精通,可是就是不願考取功名,樂于在安樂窩裡享清福,一群丫頭、婆子、小厮伺候着,無憂無慮地生活。最後,卻看破紅塵,遁入空門。
韋小寶雖然不學無術,但是巧言令色,八面玲珑,皇帝、官員以及各門江湖大俠都和他合得來,要風有風,要雨得雨,無比自在,最後,也厭倦官場,攜七個夫人歸隐。
兩部作品都通過描寫所謂的“康熙盛世”,深刻提示了封建社會政治的殘酷、社會的腐敗、人性的醜陋。即使在盛世,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飛黃騰達,恰恰是韋小寶這樣不學無術,滿肚子鬼心眼的人能夠青雲直上。《鹿鼎記》這不是跟《紅樓夢》具有同樣的意義嗎?同樣是一曲封建社會的挽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