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湖是湖北省的第二大淡水湖,其面積僅次于洪湖,但蓄水量卻位居全省第一。該湖水系發達,湖岸線蜿蜒曲折,發育系數高達8.8,是長江中遊重要的“天然魚庫”。
梁子湖
說起梁子湖,就不得不提武昌魚。武昌魚于1955年被易伯魯教授命名,在1956年便開始揚名四海,一句“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讓其譽滿天下。但事實上,武昌魚的原産地并不是如今的武昌,而是鄂州市。據考證,武昌魚原指鄂州梁子湖的鳊鲂,共有長春鳊、三角鲂、團頭鲂三種,其中又以團頭鲂肉質最佳,名氣最大。
武昌魚
除了武昌魚外,梁子湖還盛産十餘種名貴的“湖鮮”,“梁(子)湖歸來不食魚”的說法在當地流傳甚廣,從中足以看出該湖魚類資源的豐饒程度!
梁子湖:名副其實的“長江魚庫”梁子湖是一個跨境湖泊,彙水區跨越武漢、黃石、鄂州、鹹甯四市,對各地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該湖距離長江幹流不遠,周邊還有保安湖、三山湖、鴨兒湖等湖泊,大小湖泊星羅棋布,共同組成了長江中遊的江漢湖泊群。
江漢湖泊群,紅框内即為梁子湖
在衆多的湖泊當中,梁子湖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享有“化石型湖泊”、“鳥類天堂”、“物種基因庫”等多種榮譽稱号。湖區面積約370平方公裡,兼具水量調蓄、漁業生産、農業灌溉、城鎮供水等多種功能,湖濱周邊孕育了廣闊的濕地,且被認為是“武漢城市圈中唯一未被污染的濕地”,生态價值不可估量。
僅在漁業生産方面,梁子湖的貢獻就足以令人驚歎。據統計,梁子湖内的淡水魚類有70多種,盛産武昌魚、銀魚、鳗魚、鳜魚等名貴高檔品種,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頗受市場歡迎。
在産量方面,曆年來的漁獲量總體呈增高趨勢。上世紀80~90年代,湖區的年捕撈量在4000噸左右,以野生魚為主;2000年以來,湖區開始大規模放流草魚、鲢魚、鳙魚等經濟魚種,總産量快速提高,2015年時産量接近20000噸,總産值達2.2億元。
那麼問題來了,梁子湖的“湖鮮”為啥這麼多呢?
首先,和湖區的水面形态有關。湖水與岸線的接觸形态複雜,創造出了多樣的生境。以湖中心的梁子鎮島為界,全湖可分為牛山湖、西湖、東湖三個部分,各個湖泊分布着不計其數的港灣、湖汊,呈現出“大湖套小湖,母湖連子湖”的形态。極其豐富的水域多樣性,也催生了水生生物的多樣性。
其次,湖區面積大,水位較淺,初級生産力豐富。梁子湖是長江中遊的大型湖泊,平均水深2.5米,全湖蓄水量多達6.5億m³,位于湖北全省第一。水量足、水深淺,有利于浮遊生物的繁殖,每畝水面具有更高的漁業生産力,為容納龐大的魚類基數創造了條件。
最後,還和生态系統的健康度有關。湖北大學曾對漢江湖泊群的生态健康度進行過調查,選取了梁子湖、洪湖、長湖、斧頭湖和武湖五個代表性湖泊。結果顯示,梁子湖的生态系統健康度最高,達到了0.84;在綜合性評價中,梁子湖同樣排名第一,達到了7.46分。相比之下,梁子湖的生态處于比較健康的狀态,也更有利于漁業增殖。
漁業生産潛力巨大,為何還要放流?既然湖區有巨大的漁業生産潛力,為何當地還要在湖區大量放流呢?
客觀來看,這其實也是“迫不得已”,和曆史上的酷魚濫捕有很大關系。
以銀魚為例。上個世紀,銀魚在梁子湖區出現爆發性增殖,太湖新銀魚、寡齒新銀魚均形成了漁業規模,高塘湖和張橋湖成為了當時著名的銀魚漁場。1974年時,梁子湖銀魚的産量達到曆史巅峰,全湖共産出17.5噸,漁民收入暴增。
好景不長。到80年代時,銀魚的産量開始銳減,但這一迹象并未引起漁民的充分重視。1983年的一次調查顯示,銀魚的年産量下滑至幾千斤左右,還不到巅峰期的零頭。至90年代時,銀魚已經失去了捕撈的經濟意義。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幼體被捕撈殆盡,上岸的銀魚中約有70%都是幼齡銀魚,嚴重影響了後代的繁殖規模。另一方面,則是漁民盲目逐利,缺乏科學的捕撈理念,基本原則是“見魚就撈”,在每年5~7月就開始“提前捕撈”。
當地老漁民回憶:當時銀魚捕撈季節過後,湖面上到處都能看到“漂浮的白沫”。這些白沫實為被漁網破壞的銀魚卵以及死亡的幼體,資源破壞程度可見一斑。
事實證明,放開捕撈注定會導緻資源的崩潰。正因為如此,人為增殖和放流也就從“可選項”變成了“必選項”,變成了修複生态的主要手段。
和魚類的自然繁殖相比,人工繁殖的産能更加穩定,幾乎不受湖區水位變化、氣象災害等因素的影響,規格控制也更靈活。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放流特定的魚種,還能夠起到改善水質、優化漁業結構的效果。
最典型的就是鲢魚和鳙魚。這兩種魚适合“人放天養”,能通過濾食浮遊生物提高水體的透明度,減輕水體富營養化的威脅,對于預防藍藻、綠藻爆發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經過2年的自然肥育,放養的鲢鳙就可長到5~10斤,捕撈上市既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又協助轉移了可觀的氮磷,一舉兩得。
梁子湖的“水質關”
事實上,梁子湖的“湖鮮”早在上世紀50~60年代就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關注,諸如湖區的鳜魚、黑魚、中華沙塘鳢、銀魚等均有專項研究。時至今日,相關研究仍在繼續,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出于經濟和生态價值考慮,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梁子湖的水質。
2000年以來,梁子湖區的水質問題愈發突出。伴随着湖區水産養殖的繁榮,漁民為增加收入而進入湖區養殖,武昌魚、大閘蟹等是其中的“當紅品種”。
一方面,很多養殖場或是從庫區引水養魚,或是直接在湖區開展圍網、網箱養殖,效益确實誘人;另一方面,養殖産出的廢水也大量排入湖區,帶來了巨大的氮磷負荷。畜禽養殖場的尾水、居民的生活廢水進一步增加了污染負荷,再加上彙水區域面積大,雨污分流不完善,污水處理能力不足等多種因素,湖區的水質越來越不容樂觀。
2011年,梁子湖水質出現“流域性”異常,西梁子湖湖心區域測出的水質為IV類水,南部湖區測出的水質為III類水,均不能滿足II類水質标準;2015年,入湖水質的污染程度依然非常嚴重,17處入湖排口(包括港渠)的水質普遍較差,大多數都為劣V類水。
為改善水質,武漢市曾拿出3億多元的保護經費,嚴格劃定禁養限養區,嚴禁生活污水入湖,并在湖區開展了“水下森林”等水質淨化項目。
梁子湖“水下森林”
當然,攔網的拆除也是勢在必行。2016~2017年,武漢市梁子湖區的攔網養殖終于全面拆除,其中攔網面積達33.3萬畝,網箱共計8034口,面積超12萬平方米。
作為轉型後的取代方案,武漢、鄂州市大力推廣不投肥、不投藥、不投飼的生态養殖模式,“以魚養水”成為了治理“營養病”的重要手段。
湖區放流魚種以鲢鳙等四大家魚為主,同時兼顧了武昌魚等土著魚種——在長江十年禁魚背景下,“生态魚”必将為梁子湖再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