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和大醬,在自信心爆棚的韓國人眼中,這兩樣“國粹”如同神話和偶像一般。但在同屬東亞的中國和日本等地,他們在餐桌上的地位和尋常鹹菜、醬料沒什麼區别。以湯羹、拌飯、泡菜為底蘊的韓國料理,甚至一度被評選為“亞洲最坑特色飲食”,這個國家的飲食基本可以用“又貴又難吃”來形容,但韓國人卻似乎對此一無所知。
前段時間有位在韓國的中國人參加一場婚禮的喜宴,4-6座的小餐桌上零零散散地擺放了十多道菜,菜量依舊延續了韓式菜品小碗小碟的特色,但菜品讓這位國人一言難盡。
主食是一碗牛肉湯,其實更應該說是粉條湯,不鏽鋼的碗不小,但碗中的牛肉粒不多,大部分都是粉條和蔥之類的配料。
一小碟傳統的泡菜辣白菜,這在韓國的各種宴席上都少不了。
水果也上桌了,幾個橘子和聖女果。
視頻說是小雜菜,其實是作者也不知道怎麼形容,其實是一盤炒粉條搭配一些小雜菜。
切成薄片的八爪魚,一人一筷子就基本沒了。
還有各種各樣的鹹菜幾碟,這位國人參加的韓國婚宴一共就這些菜了,真是簡約得讓人心疼!
當然還有一些品質比較高的韓國婚宴,一般是自助餐為主,而自助餐中冷食的肉類和海鮮比較多,畢竟韓國的優質廚師确實有點少。
曆史原因,賦予韓國人用力過猛的性格,也造就了他們的奇葩飲食,固執卻從未曾驚豔過。
如韓國的大醬,這是他們引以為豪的調味品,中國在漢代以前的主要調味品,可以看成是醬油的半成品,磨細的大豆泥,經過不完善,不充分的發酵後,連渣帶汁一起吃。
這種發酵不充分的大醬有着令人不悅的味道,中國和日本都将其發展成了醬油,并且各有長足的發展,如日本的醬油擅長做減法,用過濾、濃縮、淡口等工藝,做出來甘露、白醬油等,而中國人擅長用加法,加入糖色、草菇、魚蝦等做成更複合的味道,但韓國的醬油,還是最基礎的,最常用的調味料還是大醬。
在宋代中國的《三朝北盟會編》中,描述了女真人的習俗:其飯食則以糜釀酒,以豆為醬,以半生米為飯,漬以生狗血及蔥韭之屬,和而食之。其實在字裡行間,已經藏不住對其的鄙夷,更别提時光已經來到了21世紀,這種齁鹹單調的大醬,實在跟不上飲食文化的進步。
再說泡菜,中國古代稱之為葅,商周時期已經廣為流傳,家家做,人人吃。數千年前商王文丁的兒子箕子一行人東渡朝鮮,建立箕子朝鮮,也将泡菜的做法流傳至此。這種用鹽水浸泡,用乳酸菌發酵獲得酸味的做法,滋味并不可能多麼的驚豔,隻是文明的早期,利用物産延長保質期的辦法之一,在中國統稱為酸菜、腌菜,在日本稱之為漬菜,都是上不了台面的調味小菜,是萬萬上不得婚宴的舞台的。
至于韓國的烤肉、炸雞、韓式火鍋這類現象級的韓國美食,在亞洲大多數國家的眼中,卻是粗劣,無法用來待客的街邊小吃,并不值得在世界美食的卷軸上書寫上一筆。
——老井說——韓國人借用了“身土不二”的心态,投射到飲食裡,把本來缺乏根基,并不怎麼樣的食物強拗出文化自信,無論如何用華麗的辭藻去描繪,韓國飲食,不好吃就是不好吃,亞洲美食荒漠非你莫屬,實在沒什麼值得誇贊的。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緻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譜和市井生活,關注我,享受舒适生活不迷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