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AI産品經理對各方面能力要求都相對較高,本篇文章作者分享了AI産品經理能力模型的重點素質——人文素養和靈魂境界,講述了該能力的重要性,一起來學習一下。
本文是我第一次正式詳述“人文素養和靈魂境界”對于AI産品經理的意義到底在哪裡,摘自《AI産品經理的實操手冊(2021版)》的1.1.3.3節。
在AI産品經理的能力模型中,我最想提的差異化關鍵點,就是“人文素養和靈魂境界”。
一、為什麼“人文素養和靈魂境界”非常重要例1:面對一個具體的AI場景,可能會需要體系化的文科知識背景。
1)亞馬遜的Alexa:
為了讓 Alexa 擁有「人」的性格,亞馬遜找了很多女性來做性格塑造:
2)倫理學:在養老院裡,有2個老人,一個要看新聞台,一個要看體育台,機器人該怎麼辦?
3)心理學:AI機器人被用戶給教壞了(有種族歧視、髒話等等),怎麼解決?心理學上,小孩子會有“依戀對象”(比如媽媽),在被教育提升時,她說的話占絕對領先的權重(比如90%)。
所以,也可以設定某個群體/個體的用戶,對某個具體的AI機器人有更大的影響力權重。
例2:AI機器人,應該是“有趣”還是“有用”?
大家知道,作為行業内知名度比較高的2個AI機器人,小冰和度秘曾經的定位重心是不同的(現在已經本質上不一樣了)。
前者最開始主要是“有趣”(先抓住用戶,再提供更多價值),後者主要是“有用”(能解決實際用戶問題的前提下,也會優化更友好的用戶交互體驗)。
這2個方向,不能說對錯,但至少,如果作為其設計者/AI産品經理,首先得有明确的個人認知,否則容易跟着别人的想法變,就沒法做事了。
例3:做AI産品設計時(特别是機器人相關産品),能否隻重點考慮理性功能/價值,而部分忽略感性功能/價值?
在《AI産品經理的實操手冊(2021版)》的1.1.3.1小節中,我提到過“大型機械臂”和“兒童機器人”的案例。
其實是希望大家能知道,對于AI/機器人産品,“必然”會帶來感性角度的用戶體驗,而且這不是以AI産品經理自身的意志為轉移的!
也就是說,一旦AI産品經理沒考慮感性角度的用戶體驗問題,很可能會給用戶帶來感性傷害。
這方面,最經典的一個概念就是“恐怖谷(Uncanny Valley)”。
“恐怖谷”理論,最早是于1970年由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提出的:當機器人與人類的相似度極低(如上圖的“工業機器人”)時,人們對它沒有太多的情感反應。
當這些非人的物體開始被賦予一些人類的特征,在外形和動作上同人類逐漸接近時(如上圖的“人形機器人”),人們對它的親近感和好感度會逐漸增加。
但當它與人類相像超過一定程度,人們對它的好感反而會下降,呈現一個情感反應的低谷,即“恐怖谷”。
當它與人類的相似度繼續上升,人們對它的好感會再次回到正面。
日本機器人學者石黑浩,就制作了一個和他一樣長相的機器人(見下圖),是不是有點恐怖呢(如何區分誰是機器人?看眼睛)?
多說一點,如何避免跌入“恐怖谷”呢?
行業内,規避恐怖谷效應的策略主要有兩類:
電影《阿凡達》
電影《本傑明巴頓奇事》
正如巨著《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集異壁之大成》(Go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簡稱GEB)的作者侯世達(Douglas Hofstader)所說:
在這些例子之上,我個人真正想表達的是:
2. 對“人文素養和靈魂境界是否重要”,3位AI産品經理的實際感受和回應
從以上3個真實案例中,對比感受出:
某種意義上說,能力模型的意義是,決定了我們工作輸出價值的上限和下限。
比如,産品經理的常規能力要求、AI相關知識能力以及垂直行業認知等能力項,決定了我們将來工作産出和個人成就的下限。
但“人文素養和靈魂境界”,将會決定我們将來工作産出和個人成就的上限。
也就是說,如果你隻是想成為普通的AI産品經理,可以忽略“人文素養和靈魂境界”的提升。
但如果你想成為TOP 5%、甚至TOP 1%的AI産品經理,就一定不能忽視這個方面了。
有一個可怕的現實,可能很多人并未察覺:我們作為AI産品經理從業者,工作中必然會需要去設計AI機器人的所思/所想/所為,潛移默化的,我們有可能會在“模拟AI機器人”的過程中,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像機器人。
有2個相關的現象:
就像某位大佬說:我不擔心機器會變得像人類,我反而擔心人類會變得像機器一樣(沒有情感)。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有過多的“邏輯性”和“思維束縛”,但缺乏“人文素養和靈魂境界”方面的内涵,可能會造成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讓我們自己的人生(家庭/生活),最終都不夠幸福。
至少不是我們美好願景所期望的那樣——這真的不是我們想看到的結果。
二、如何提高“人文素養和靈魂境界”“人文素養和靈魂境界”,不是一朝一夕能速成的,最重要的,是多和自己身邊“正心誠意”、靠譜的牛人互動學習,潛移默化的提升。
另外,每周日,我會在知識星球“AI産品經理大本營”裡分享一些相對超越性的理念或心法,稱作“周日換頻道”系列文章。
這些内容,不一定适合每個人,但希望能激發大家自己的思想和靈感。
該系列的過往文章,可見《AI産品經理的實操手冊(2021版)》的“第五章 個人成長”。
三、AI産品經理的“人文素養和靈魂境界”,是否有一定的評判标準這是某個社群同學曾提出的問題;這裡,隻是說下我的個人認知,供大家參考。
類似前文提到的AI機器人(小冰vs 度秘)的例子,兩者定位重心是不同的,“有趣”或“有用”,都是可以選擇的方向。
這裡有點涉及每個人的不同價值觀,不能說哪個一定對或錯,但至少,如果作為其設計者/AI産品經理,首先得有自己的明确認知。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涉及價值觀的感性認知,應該是有其思想源頭的,不論是東方的儒釋道,還是西方的某些思想,都可以。
但最好不是“我就是這麼認為的”這種空中樓閣式的論斷。
什麼叫“獨到的insight”?
就像我經常說的,是否有跟主流觀點相反的、或者更深一層的認知(英文表述叫unpopular opinion)?
比如,提到足球運動員,可能大衆常規認知會覺得他們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肌肉男。
但是,世界頂級足球運動員齊達内就曾說,“足球是一項腦力運動”。
因為他們需要不斷的觀察場上形勢(比如哪裡有傳球空檔)、隊友和對方球員的動向等等,運動能力其實是實踐他們腦力判斷的工具。
還比如,業内對于AI聊天機器人産品的衡量指标,一般首先會想到(沿用)小冰首先提出的“CPS”概念(Conversations Per Session,即一次完整聊天期間的連續對話輪次)。
個人很早就分享過,在聊天機器人領域早期,用CPS來驅動産品技術優化是可以的。
但是,要真正商業化落地,CPS是不夠的,比如,如果某款兒童聊天機器人(不論實體或虛拟)通過5輪(對話)交互,就能引導一個小孩調整某個不良行為習慣。
為什麼一定要用更多的交互次數呢?
也就是說,最好還是應該從效果角度出發,而不能為了交互次數而交互次數。
這類“跟主流觀點相反的、或者更深一層的認知”,可能并不是100%正确,或者未來被他人或自己推翻。
但是,這都不會掩蓋其自身的價值。
3. 有了獨到insight之後,是否能将宏觀、抽象的認知,細化落地到具體的AI産品調性和體驗feature設計
比如,“人工智能與法律”聽起來是一個非常寬泛、不具體的話題領域。
但是,我在文章《“人工智能與法律”對AI産品經理有何實際借鑒意義》中,基于前面3小節的input和鋪墊:
最終細化到具體的産品feature層面,詳見“四、落地 | 以上内容對AI産品經理有何實際借鑒意義”中的“4、産品體驗細節設計”,比如:
以上AI産品經理“人文素養和靈魂境界”的3條評判标準,雖然不一定全面或正确,但應該是可供大家實操/check的。
最後多分享一點,所謂評判标準,其實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具備“仁”的人,才能夠看到别人身上的“仁”。
具備“智”的人,才能夠看到别人身上的“智”。
也就是說,你有什麼,你才能看到什麼。
hanniman,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前圖靈機器人-人才戰略官/AI産品經理,前騰訊産品經理,9年AI背景,12年互聯網經驗;關注人機交互(特别是語音交互)在手機、機器人、智能汽車、智能家居、AR/VR等前沿場景的可行性和産品體驗;擅長對創業團隊管理、個人成長提出實戰型的建議方案;知乎/簡書/微博帳号,均為hanniman。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