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數字與信息面試

數字與信息面試

職場 更新时间:2025-01-11 10:19:30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青年就業調研之數字職業】

數字職業,為有準備的人敞開懷抱

——數字化新職業青年就業現狀調查分析

光明日報記者 彭景晖 李丹陽 曹雅楠

人才,被數字經濟領域視為“第一财富”。依靠人才,數字經濟這個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經濟形态,推動着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發生深刻變革。

6月14日,人社部官網發布《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等18個新職業信息向社會公示》,其中一批新職業來自數字經濟發展中催生的數字職業。可以看出,此次公示的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等新職業,均參照《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産業統計分類(2021)》,從工具、環境、目标、内容、過程、産出等六項指标進行了界定和标注。許多學者認為,對數字職業進行标注,是我國職業分類工作的重要創新,對推動數字經濟、數字技術的發展以及提升全民數字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勞動關系研究所所長吳清軍看來,當數據已成為一項新的生産要素,掌握數字化技術的開發或應用将成為每一份職業的必備技能和能力要求,包括在生産制造業中的普通勞動者或服務業的從業者,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數字化技術或技能。

如今,國家和社會各界正對産業數字化和數字産業化背景下的職業分類進行各類專題研究。三個月來,《青年說》團隊以“數字化職業青年”為調研對象,大量走訪互聯網企業及傳統行業中的數字職業崗位,發現一些新的現象和觀念,正在這個領域集結。

數字與信息面試(為有準備的人敞開懷抱)1

以上數據來源于《青年說》團隊關于數字化新職業青年就業調研的調查問卷。

數字化新職業是個“筐”,文科理科都可往裡裝?

什麼樣的人可從事數字化新職業,一定得是計算機、軟件相關專業的人嗎?

不是。數字化新職業并不是純技術崗位。

此次調研中,除了新聞、傳播等與互聯網關聯度較高的文科專業之外,國際關系、經濟學、行政管理專業都具有較高比例,同時不乏外語、心理學、法學、外交、社會工作等專業。理工類專業人員的主體,也不止包括計算機、軟件工程等,車輛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化學、建築學等專業背景的人員也擁有較高比例。

“由此可見,數字化新職業還是個‘筐’,文科理科都可往裡裝。”學者給出這樣的評價。

騰訊校園招聘負責人蔡治華舉的例子更為具體:“我們有學醫學的技術人員,有學設計和人類學的産品經理,有學新聞傳播學的遊戲策劃,大家在各自崗位上發揮才能。”

一些學者認為,這種看上去“混搭”的崗位配置,實際上為很多互聯網公司帶來了發展的内在動能。這種産生于多元專業的動能,包括創新能力、團隊活躍度、工作氛圍等,能為企業保持創新活躍度提供新鮮血液。

“今年3月,在一款社區服務類App的設計過程中,幾個不太懂技術的文科生提供了最終的靈感來源。”廣州一家互聯網公司的負責人回憶,“僅憑咨詢公司市場調查的數字統計和消費者的反饋,我們很難在創意和盈利點上找到突破口。原來‘技術咖’坐在一起,更多的是讨論‘可行性’問題,但在解決‘可行性’之前,更需要的是天馬行空的創意、不拘一格的點子,這需要完全不同的‘腦子’聚在一起。”

“我們更看重一個人經過系統思維訓練的頭腦,而不隻是校園裡學到的具體知識。”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李萬斌坦言。

這樣的觀點得到複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複旦大學全球科創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凱的贊同,他指出,一些數字化新職業屬于新生事物,很多工作沒有現成的知識和經驗可借鑒,因此對就業者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除專業知識之外,還需要就業者在工作中不斷創新,需要就業者擁有敢于面對挑戰的勇氣和信心。

“何況,在很多領域,校園内跟不上校園外發展的速度。”李萬斌說,“數字領域發展日新月異,數字領域企業必須緊跟。一項新技術、一種新業态要經曆沉澱、分析、提煉,再進入教材和課堂,需要多少時間?在這些時間裡,業界可能‘跑到千裡之外’了。”

“所以,對于不少崗位來說,大學時學什麼專業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一個人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他補充道。

蔡治華也表示:“我們在進行校園招聘時,對學生的學校及專業類别并無硬性要求,我們更加看重候選人是否心中懷有對數字行業的熱愛與憧憬,是否擁有高自驅力并善于學習,是否擁有與崗位需求相匹配的技能。”

此次調研結果中,從傳統行業正式全職工作崗位“跳槽”到數字化新職業的人數比例達16.22%。他們當中,至少一半的人員在前一份工作中沒有太多與“數字化”的交集。

在這條名為“數字化新職業”的賽道上,有技術類、産品類、設計類、市場/職能類等多種崗位,它們向計算機、數學、新媒體等專業的新人敞開,也迎接着法律、曆史、管理等專業的人到來。

數字與信息面試(為有準備的人敞開懷抱)2

對實踐的依賴,遠比想象中高得多

4年前,記者在上海浦東采訪時,政府相關負責人講述了一個故事:在探索完善城市管理“數據雲”時,政府的公務員不懂計算機語言,技術人員不懂政策語言,于是溝通不暢。為了當好政策與計算機程序之間的“翻譯”,公務員下班後集體報班,學習計算機編程。

這種情況在數字化新職業領域是常見的。這些年裡,技術人員也行動起來了。“什麼是成果?對于一個程序員來說,把代碼寫出來不叫成果,能實現代碼和客戶需求的順暢銜接,才叫成果。”程序員出身、現擔任一家互聯網公司技術總監的90後青年張一航有這樣的感悟。在他看來,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和在相對傳統的技術開發領域的從業者來說,這一方面的學習和鍛煉是較為缺乏的。

此次調研,在“您認為從事本職業,最需要掌握的三項知識或技能”的問題中,運營管理技能、基礎社科知識和基礎人文知識排在前三位,而計算機知識排在了第五。

“有點意外,但在情理之中。”張一航說,“這是實踐中得出的結論,符合我們的實際情況。學校和新上崗時的師傅教會你技術,你還得在實踐中學會如何用技術達到目标、服務于人。”

在一個主要針對技術人員的問題“您認為本職業最需要具備的品質或能力”中,位列第一的是“溝通能力”,而不是“技術能力”。

調研時,抖音集團頭條學堂負責人孫增蔚強調了“理解成本”。在數字化新職業領域,更充分地表達自我和理解他人、降低人與人協作時的理解成本,對行業和企業都至關重要。

“這是我讀書時怎麼都想不到的,不實戰就根本體會不到。”負責一款手機遊戲設計的90後青年王瑤在帶領團隊後更加深切地體會到,不要說建立結構性和量化思維習慣這種“大事”,就連“社恐”這種小事都會影響任務效果。她發現,互聯網生活讓不少青年人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有的人無法與市場或客戶有充分溝通,大街上問路都成問題”。

為此,她鼓勵團隊的新成員多在線下社交、多與人溝通,哪怕是路遇陌生人時點點頭、投以一個微笑。“這是他們成為我們公司一名程序員、設計師的重要一關,必須過。”王瑤說,在一步一個腳印的實戰中,大家不斷培養着快速學習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另一方面,當前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難以滿足新的人才需求,人才供給質量和人才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不匹配,為數字化新職業人才與崗位的精準對接帶來了一定挑戰。”姚凱認為,這意味着在實踐中學以緻用非常關鍵。

“多元化的專業背景下,很多就業者對數字化技術并不精通,需要在工作中進行不斷學習和培訓以克服數字化相關知識的不足。”姚凱說。

在學校裡學習的專業知識畢竟是有限的,而工作後面對的客戶需求和市場變化是無窮的。在日新月異的技術浪潮中誕生和發展的數字化新職業,是一個高度依賴實踐能力的領域,這是幾乎所有受訪者都達成一緻的觀點。

都說要充電學習,這“充電樁”到底在哪裡?

此次調研中,“持續不斷地充電學習”,是受訪者學習規劃、職業規劃中被提及最多的一條。但不少人有疑問,作為從業者,除了崗位,上哪兒去學?作為大學生,除了課堂,又上哪兒去學?

“渠道并不少,但不知怎麼選。”受訪者在調查中反映,如今五花八門的職業培訓出現在網絡上,對于這些需要“充電”的人來說,找到合适的“充電樁”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充電樁”連接着數字化企業。

這幾年裡,服務于職業教育、緻力于提升數字化從業人員職業技能的培訓機構、培訓模式、培訓項目在各類互聯網公司出現。有一定經驗的從業者更願意選擇這類背靠實體企業、擁有專業針對性的培訓模式。

抖音集團頭條學堂相關負責人介紹,頭條學堂這一北京字節跳動旗下促進就業創業的培訓及服務品牌,在培訓中摸索出一些有益經驗。如在教學中,通過數字化工具和系統的使用,讓學員通過數據記錄過程并形成快速反饋和複盤的機制,形成良好的數字思維習慣;如通過項目制教學方法,讓學員在真實的工作任務場景中完成任務,培養數字技能并形成融會貫通的能力。

“同時,我們也注重在培訓中設置崗位角色,讓學員通過數字化的組織方式提高協同和溝通能力。”她說。

“充電樁”連接着高校。

“高校培養有着全面、體系化的課程内容,優勢是可以大規模進行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一些數字企業的人力資源負責人指出,“但是因為學生規模大,難以做到定制化的核心素養培養,知識的理論和應用也需要更多的應用場景銜接。”這就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帶來了新的命題。

在蔡治華看來,目前,高校理論教學和企業實踐教學深度融合處于一個大好時期。他介紹,包括騰訊在内的很多互聯網企業密切關注在校生職業素養提升,積極參與教育部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

“這幾年裡,我們在校企合作中努力建立職業認知課程體系,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聯合高校開設‘菁英班’,定向人才培養培育;共建實習實踐基地、開展課題實踐合作,提升學生動手能力。”蔡治華說,目前很多高校把深入開展産學合作、共建專業、共建課程作為重要任務,至于大學生能否借助這些平台提升自己,“最終就看學生自己的了”。

“未來的新職業,對從業者的數字化技術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吳清軍對當前的高校教育提出建議:一方面是教育内容上,将數字化的相關技術和技能融入各個學科的教學,不管是生産、經營或管理學科,都要将數字技術融入已有知識體系;一方面是教育體系上,加大專業調整的力度,增加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以及雲計算等專業設置,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育更多符合未來産業發展的人才。

“充電樁”再充分,最終效果還是看“充電者”自己的行動。

“從新公示的18個新職業能看出,除了直接和數字信息相關的職業外,還有增材制造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數字化技術員等職業崗位,一些非數字化專業的在校學生和從業者可以通過數字化職業技能培訓、實訓等活動,将數字化與本專業知識技能相結合,以适應和滿足未來産業數字化轉型和發展的崗位需求。”姚凱對當代大學生充滿信心,他表示,“目前高校學生的學習能力強,通過培訓,相信很多學生在就業後可以很快勝任相關工作。”

“看來這個‘充電樁’,要靠我們自己‘安裝’在日常的學習工作計劃表中。”一些受訪者得出這樣的結論。

本期選題支持:柴如瑾鄧晖晉浩天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05日12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