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地理小常識給大家介紹:濕地的相關知識,從原因、效益和保護措施3個方面總結。下面是亞洲最大的濕地,額爾古納濕地。
作者拍攝的額爾古納濕地中的心形牛轭湖(2018.8)
1.濕地的成因分析濕地形成原因:濕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節變化)、蒸發量、下滲量、排洩能力、水網密度等要素。舉例說明:
(1)三江平原地區濕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氣候濕潤,降水較豐富;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氣溫低,蒸發弱;凍土發育,地表水不易下滲。
(2)青藏高原濕地成因:海拔高,氣溫低,蒸發量小;冰川積雪融化較多;低窪地易積水;地下凍土層厚,地表水不易下滲。
(3)長江中下遊平原濕地成因:降水豐富;河湖較多,地表水豐富;地勢低平,洪水易泛濫,排水不暢。
2.濕地的生态效益,可以分為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
直接功能:①提供水資源及豐富的動植物産品。②提供礦物資源及能源和水運條件。
間接功能:①調蓄水量、調節氣候;②沉積營養物質和淨化污水;③與地下水交流和防止海水入侵;④獨特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樣性;⑤具有景觀和旅遊價值;⑥具有教育和科研價值。
3.濕地的保護措施
保護濕地的主要措施:退耕還湖、退耕還沼澤、退耕還林還草、防治水污染、保護野生動植物、禁止濫捕濫獵;建立保護濕地的法規,增強保護濕地意識。如洞庭湖濕地經過生态移民,濕地面積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調蓄能力。具體如下所示:
4. 相關題目
黃河三角洲是我國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我國暖溫帶最年輕、最廣闊的濕地生态系統,是世界上土地面積自然增長最快的自然保護區。下圖示意黃河三角洲新生濕地位置。河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複雜的相互作用主導了黃河三角洲濕地鹽分和營養元素的空間分異規律。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系統中磷主要是陸源磷,氮主要來自植物的分解輸入。據此完成1~3題。
1.黃河三角洲濕地成為世界上土地面積自然增長最快的自然保護區的主要成因是
A.黃河徑流量大 B.黃河輸沙量大
C.地殼上升運動 D.沿海海平面上升
2.黃河三角洲濕地鹽分的空間分異規律有
①含鹽量整體上由河道兩岸向外側遞增
②高值區多集中于近海沿岸和地勢較高的地區
③在黃河入海口附近的灘塗,土壤鹽分含量較低
④1996年黃河人為改道後新生濕地含鹽量明顯低于改道前形成的濕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黃河三角洲新生濕地氮、磷等營養元素的分布特點是
A.總氮含量整體上呈現出由河道兩側向外遞增
B.總氮含量低值區集中在近海灘塗地區
C.總磷含量整體上由海向陸遞減
D.總磷含量整體上由河道向外遞增
【考點】
影響海水鹽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量、蒸發量、徑流量等因素。①降水量越大,鹽度越低。②蒸發量越大,鹽度越高。③河口地區陸地徑流注入越多,鹽度越低。
【解析】
1.黃河流經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導緻黃河含沙量極大,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向渤海推進,在入海口處沉積,從而使黃河三角洲濕地成為世界上土地面積自然增長最快的自然保護區。
2.河水為淡水,含鹽量低,故含鹽量整體上由河道兩岸向外側遞增,①對。近海沿岸有河流的稀釋作用,含鹽量低,②錯。在黃河入海口附近的灘塗受黃河水稀釋,土壤鹽分含量較低,③對。人為改道後新生濕地由黃河徑流堆積而成,含鹽量低,改道前形成的濕地受海洋影響,含鹽量較高,④對。選C。
3.讀材料可知:“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系統中磷主要是陸源磷”,即磷主要來自陸地,故總磷含量整體上應由陸向海遞減、由河道向外遞減,C、D錯。“氮主要來自植物的分解輸入”,故氮含量應與植物的分布一緻,近海灘塗地區植物較多,故總氮含量低值區集中在近海灘塗地區,B對、A錯。
【答案】1.B 2.C 3.B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