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高黎貢山使得騰沖氣候溫潤、雨量充沛,億萬年前的地質構造運動造就大面積的火山灰土壤,為植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優越的地理條件使某些可食類植物具有特殊的養分及味覺,因此,騰沖人特别喜歡采集野生蔬果類植物作為菜肴入席,最典型者如棕包。
騰沖盛産棕包,有“棕包之鄉”的美譽。過去,因騰沖人喜食棕包,雲南其他地州的人便把騰沖人稱為“棕包”。這既是一種戲稱,又是贊揚騰沖人吃得苦舍得拼的精神。
說來有趣,騰沖棕包具有嚴格的地域觀念。棕包雖然并非騰沖獨有,騰沖周邊的市縣也很多,但這些地方的棕包既苦又澀,難于食用,唯有騰沖棕包苦中回甜,鮮嫩可口。而騰沖人就愛這種苦甜兼具的特殊口味,不僅作為家常菜食用,而且加工成招待客人的高級席面。(騰沖棕包又有金竹棕和苦竹棕兩種,苦竹棕苦味太重,一般不做菜肴食用。)
騰沖人的盛筵之上,棕包是“地方特色”的王牌。對外地人來說,卻有個“自然過渡”的習慣過程,初入口,苦不堪言,不過吃上幾回之後,便能體會到它的妙處,待日子一久,就會“樂在其中”了。
騰沖人喜愛棕包,亦喜愛詠吟棕包的詩文、丹青。王燦有詩雲:“棕筍産蜀中,亦複生騰陽。厥狀俨若魚,剖之子鵝黃。結實聞自冬,孕育同包桑。蜀人供佛馔,僧家寶非常。略如苦笱味,漸能回甘芳。我來此三月,每飯不能忘……”騰沖傈僳族青年畫家餘全的《剝棕》受到海内外人士的重視。
騰沖棕包又稱小米,是棕榈樹的花苞,為棕包樹上長出的未露頭開放的花穗,冬季孕育,初春時節于樹上剝去外層棕皮即可取得。棕包營養豐富,兼有活血止血、止瀉散結的功效。可用于血崩、帶下病、腸風、瀉痢、瘰疬、高血壓。
騰沖棕包味苦回甜,鮮嫩可口,一般有三種吃法:一是煎炒,二是做湯,三是涼拌。
棕包炒肉是騰沖名菜,又名“姑爺菜”,有“好事多磨,先苦後甜”之意。在騰沖無論是娶妻生子,還是上門入贅,都得過一關,就是吃棕包。棕包味苦,要是新姑爺真的能吃下去,說明能吃苦,夫妻才有奔頭,才能把女兒嫁給他。
棕包炒肉做法十分簡單,隻需将棕包切碎,配以瘦肉、胡蘿蔔及辣椒、蔥姜炒制而成,其特點是葷素搭配合理,“紅、黃、綠、白”色彩鮮豔,“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棕包炒肉也是騰沖人年夜飯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家人在除夕夜吃棕包,意為長輩教育年輕人要敢于吃苦才能品嘗甘甜的内涵。
棕包炒肉丨©龔德濤
做湯也是騰沖人喜愛的吃法。簡單的有棕包腌菜湯,一般把棕包切碎加幹腌菜、糊辣椒和搗姜塊、蔥白、芫荽,其味酸中有苦,苦中回甜,有解表祛寒、瀉熱去暑之功效。還可與龍江白魚并煮成棕包白魚湯,其味道鮮美,為騰沖美食中的上品。
騰沖還有一道著名美食“海陸空”,它因将水裡遊的谷花魚、陸上長的棕包、天上飛的胡蜂蛹融于一鍋而得其美名。
“海陸空”的制作大有講究,蜂餅得先在小火上烤上幾分鐘,待蜂蛹烤至半熟時取出。用适量鹽水小火煮之,使鹽味兒浸心。将谷花魚洗淨,放上适量鹽巴、醬油、料酒腌制十分鐘,後用菜籽油炸黃備用。棕包切好後在清水裡泡一會兒,這樣既可以除去棕包的苦澀味,又可以保鮮。
豬油煎湯,放入适量鹽巴,将先前準備好的蜂蛹、谷花魚、棕包同時入鍋冷水煮沸,後将酸大筍、老緬芫荽、蔥、姜、蒜、小米辣等配料放入鍋中煮上五分鐘即可食用。這樣的吃法鮮甜香嫩,營養豐富,香而不膩,淡而不薄,是一道頂級的鄉野美味。
當棕包樹太高容易被風吹倒時,騰沖人會砍伐取棕包頭部分跟土雞炖煮,這也是一道可遇不可求的美味。喝上一口,土雞的醇香加上棕包的清苦回甘,滋味妙不可言。妙不可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