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耳鳴的種類及治療方法

耳鳴的種類及治療方法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31 07:11:59

耳鳴的種類及治療方法(耳鳴的病因及治療方案推薦)1

耳鳴(tinnitus)為耳科疾病中的常見症狀,患者自覺耳内有聲響、響度不一,高音耳鳴可使病人煩惱,影響睡眠與工作。其出現或為間歇性,或為持續性。有時耳鳴可能是某些疾病的首發症狀或伴随症狀。

症狀

典型表現

耳鳴是一種臨床症狀,其病因複雜,所涉及疾病衆多,臨床上同是耳鳴,特征也千差萬别。可從不同的方面描述其臨床特征:

1、音調

有低、中、高不同音調,聲音特點有風聲、吹風聲、汽笛聲、蟬鳴聲、嘴聲、拍擊音、雷鳴聲、多種聲音的混合音等。

2、響度

從極輕,若隐若現到聲音極大,難以忍受。

3、持續時間

有間斷性、持續性之分。

4、側别

單例、雙側發作,單側者更應注意腫瘤等疾病的存在。

5、發作特點

(1)有的耳鳴有時間規律:比如在某特定時間段發作,可能與病人的身體其他狀态或周圍環境有關。如夜間耳鳴,可能與夜間周圍環境安靜,耳鳴聲音不能很好地被掩蔽有關,或特定時間段血壓高,引起耳鳴。

(2)有的與體位有關:改變體位耳鳴情況改變,比如咽鼓管異常開放病人,在頭低位時耳鳴可立即消失,血管搏動性耳鳴在壓迫頸部或枕部血管時耳鳴消失或減輕。

(3)有的病人耳鳴症狀單獨存在,有的伴随其他症狀,如耳聾、眩暈、頭痛等。不同疾病耳鳴特點、伴随症狀可能明顯不同。

耳鳴的種類及治療方法(耳鳴的病因及治療方案推薦)2

原因

總述

引起耳鳴的原因很多,疾病性耳鳴根據有無聲源刺激分為真性耳鳴和體聲性耳鳴。真性耳鳴有耳部或其他部位疾病引起,沒有聲源刺激卻主觀聞及的聲音,為真性耳鳴,常見于外耳病變、中耳病變或貧血等疾病。體聲性耳鳴指某些疾病引起的組織、器官發出異響,也就是有聲源(體内聲源)引起的耳内聞及的異響。這些聲音有的可被他人聽聞、儀器檢測或可被改變體位、屏住呼吸、壓迫血管等抑制,比如發生于腭肌痙攣和咽鼓管異常開放的耳鳴。還有非疾病性耳鳴,即生理性耳鳴,指在特殊環境或體位時,在耳内出現的聲音。包括吞咽運動時,聽到的咽鼓管開放的“咂嘴”聲;極其安靜環境中聽到的血液循環的嗡嗡聲;側卧枕上時,同側耳聽到的有節律的、并有強弱規律變化的搏動聲,此為耳周動脈搏動傳導所緻。嚴格地講,這些不能屬于耳鳴。

症狀起因

1、真性耳鳴

(1)外耳病變:如外耳道阻塞引起,包括耵聍栓塞、外耳道膽脂瘤、外耳道異物、出血、腫瘤等。

(2)中耳病變:鼓膜穿孔,尤其是外傷性鼓膜穿孔早期,耳鳴較重;急慢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不良、聽骨鍊異常等均可引起耳鳴。

(3)内耳病變:耳硬化症、梅尼埃病、内耳感染、外傷、遲發型膜迷路積水、突發性耳聾等。

(4)某些全身性疾病:如各種原因導緻的貧血、消耗性疾病導緻的低體重、内分泌功能紊亂、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血壓異常、腎衰等,可因内耳血供障礙、神經營養缺乏、毒血症導緻神經功能異常。

(5)藥物:具有耳毒性的某些藥物應用不當可導緻耳鳴,如萬古黴素、甲氨蝶呤、某些抗抑郁藥等。

(6)老年全身功能減退:表現老年性耳聾、噪聲損傷、原因不明的短暫耳鳴等。

(7)心理因素:部分患者的耳鳴,可能與睡眠障礙、神經緊張、情緒波動等精神心理紊亂有關。

(8)其它:聽神經瘤、顱腦外傷等。

2、體聲性耳鳴(客觀性耳鳴)

(1)血管性耳鳴:臨床常見,多為搏動性耳鳴,與脈搏節律一緻,由動脈搏動引起者聲音較高,由靜脈搏動引起者聲音較低,如為動靜脈,則多為吹風樣雜音。無器質性病變者多間斷發作,可能與體位、疲勞、精神狀态有關,有器質性病變者耳鳴多持續,同時可有其他症狀伴随或出現。包括的疾病有高血壓、血管異常受壓、動靜脈瘘、動脈瘤、頸靜脈球體瘤,其中以血管受壓扭曲較常見。

(2)肌性耳鳴:最常見的為腭肌陣攣,耳鳴為與肌陣攣同步的“咔嗒"聲。頸椎病、頸部扭傷等使頸部周圍肌緊張增強,鼓膜張肌、鍊骨肌痙攣出現耳鳴。

(3)呼吸性耳鳴:多見于咽鼓管異常開放者,可聞及自己的呼吸聲或自聲過強的不适感明顯。一些消瘦的病人可出現。

(4)下颌關節功能異常性耳鳴:下颌關節咬合不良導緻關節運動時異響,往往他人可聞。

耳鳴的種類及治療方法(耳鳴的病因及治療方案推薦)3

常見疾病

耳硬化、美尼爾病、聽神經瘤、高血壓、貧血、動脈粥樣硬化、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減退、糖尿病、腦炎、腦震蕩、多發性硬化、咽鼓管開放、頸動脈瘤、頸靜脈球體瘤、血骨瘤、動脈栓、颞颌關節病變、咬合不良等。

治療

預計治療

首先需要尋找病因并進行病因治療,同時緩解患者的耳鳴症狀。病因治療例如分泌性中耳炎可選擇吹張或鼓室穿刺抽液,噪聲造成的耳鳴則需要脫離噪聲環境,有手術指征的選擇手術治療等。緩解症狀可以使用藥物改善耳蝸供血、改善内耳的能量代謝及營養,或者利用掩蔽療法抑制耳蝸或聽神經的自發性興奮增強,用生物反饋療法使患者放松等。此外還有電刺激療法、催眠療法、針刺療法以及中醫中藥等,對耳鳴有一定療效。

治療方法

1、病因治療

若能找到原發病變,并采取特殊治療,則不論主觀性或客觀性耳鳴,均能獲得較好效果。例如分泌性中耳炎常可在吹張或鼓室穿刺抽液後,耳鳴立即消失;又如早期噪聲性聾所緻耳鳴,一般在脫離噪聲環境後,可獲得緩解或消失。客觀性耳鳴也多在糾正病因後消失,例如咽鼓管異常開放經保守或手術治療,解除其過度通暢後,耳鳴即可緩解或消失;又如動、靜脈瘘或畸形,通過手術糾正後可使症狀緩解;再如椎動脈交通支病變所緻耳鳴,常于切除其交通支和病變後得到消失。

2、藥物治療

(1)改善耳蝸供血

血液供應不良,例如血管痙攣、血管栓塞等是影響耳蝸功能的常見原因。應用血管擴張劑可改善内耳血液循環,以達到治療内耳疾病,消除或減輕耳鳴的目的。

(2)改善内耳組織的能量代謝或神經營養

三磷腺苷和輔酶A等有激活組織呼吸和改善循環系統的作用;都可增強内耳組織供氧;彌可保是一種輔酶型B12,可修複受損的神經組織。

(3)抗驚厥藥

這類藥物的作用可能是阻滞腦幹内的多軸突系統,特别是網狀結構,常見的有地西泮、水合氯醛等。

(4)抗生素治療

當患者發生感染時,醫生會使用抗生素針對性治療。

3、掩蔽療法

主要目的是利用外界的聲音來抑制耳蝸或聽神經的自發性興奮增強的活動。掩蔽療法的近期效果較好,遠期效果尚需随訪觀察。但耳鳴掩蔽器隻能緩解耳鳴症狀,以減輕患者痛苦,而不能治愈耳鳴。掩蔽療法對部分耳鳴患者尚有後效抑制,即停止掩蔽後,耳鳴仍暫時消失。

4、生物反饋療法

生物反饋療法是利用不同的生物反饋信号訓練患者進入松弛狀态。其治療原則是教患者有意識地控制身體各部的感覺,使患者通過學習改變自己身體的反應。如控制肌張力和血流量等,使患者進入松弛狀态,恢複體内相對平衡,以達到治療耳鳴的目的。

5、耳鳴再訓練療法

讓大腦逐漸習慣耳鳴聲音,在潛意識層面過濾掉耳鳴聲音,使患者不會意識到聲音。

6、手術療法

客觀性耳鳴的某些原因可通過手術進行根治,比如切除腫瘤、囊腫等。目前用以治療主觀性耳鳴,尚無肯定的療效。在主觀性耳鳴中,若原發耳病本身有手術指征,則可行手術治療,本身手術指征不強時,則不宜為解決耳鳴而進行。

7、其他治療方法

電刺激療法、催眠療法、針刺療法以及中醫中藥等,對耳鳴有一定療效。

相關藥物

血管擴張劑、三磷腺苷、輔酶A、彌可保、地西泮、水合氯醛。

日常

護理原則

1、休息與活動

(1)患者在發病時盡量休息,或在有人陪同的情況下進行少量的活動。避免一人外出,尤其是在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應提高安全意識,有不适感覺時應盡快離開危險環境。

(2)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證足夠的睡眠。在症狀發作時盡量避免睡眠,症狀緩解時适當休息,以改善睡眠質量。

(3)進行适當的活動,鍛煉可以改善耳部結構的血流,利于改善耳鳴症狀。但是應避免長時間頸部保持過伸位的鍛煉,例如騎自行車。

2、環境

遠離噪音。為患者提供舒适安靜的環境。保持适中的溫度和濕度,保持室内空氣流通。

3、飲食護理

建議清淡飲食,限鹽。戒煙限酒,避免飲用含有咖啡因的飲料。

4、心理護理

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會誘發耳鳴,或者加重原有的耳鳴。學會放松心态,調節神經緊張,減輕焦慮,堅定的治療信心。

5、用藥與監測

(1)治療耳鳴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患者應嚴格遵醫囑用藥,堅持治療。

(2)當服用某些藥物後,出現或加重耳鳴的症狀,要及時與醫生溝通咨詢。

(3)經常監測血壓,防止血壓過高或者過低。

預防

預防措施

1、噪聲性耳鳴的預防

(1)降低或控制噪聲源,盡量将其控制在國家允許範圍(85分貝)之内。

(2)阻隔噪聲的傳播,用吸聲材料、隔聲牆降低噪聲強度。

(3)加強個人防護。

(4)預防性治療,服用維生素B、維生素C以及鐵、鋅等微量元素,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2、藥物中毒性耳聾的預防

(1)嚴格掌握用藥适應證,杜絕濫用,絕不多用。

(2)避免聯合應用2種以上耳毒性藥物。

(3)預防性治療,如同時服用泛酸鈣、維生素B族等。

(4)用藥期間加強聽覺監控,如有中毒迹象,立即停藥。

注意事項

耳鳴是很難被治愈的,如果為非可逆性病因,可以教會患者适應耳鳴的方法,包括生物反饋和遮蔽物。另外,助聽器可以增加外界聲音進而減少耳鳴。對于一些患者,眼罩和助聽器可以降低耳鳴。需要注意的是,噪聲、精神壓力、疲勞、體位(卧位)、女性的月經期以及一些事物及飲料可能會使耳鳴症狀加重。

耳鳴的種類及治療方法(耳鳴的病因及治療方案推薦)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