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羊鍊球病的病羊輕症為咳嗽或磨牙,伴有腦炎或關節炎症狀;重症運動能力下降、會流出黏稠、透明狀鼻液;重症咽部及下颌處淋巴結明顯腫脹,存在呼吸性障礙,排洩物中可見粘液或血液。此病具有散發性特征,死亡率極高,氣候、溫濕度、運輸等會使羊隻抵抗力下降的因素均可誘發此病。
1、病原體
獸疫鍊球菌是引發羊鍊球菌病的主要病原體,其是革蘭氏陽性菌。通常在羊的肺部及肝部生存。病羊的唾液、器官分泌物以及肺髒中含有大量的此病菌。此種病菌具有較高的外界抵抗能力,多為雙球狀排列,也可見單獨存在的個性。通常可利用漂白粉、來蘇水等消毒劑殺滅此病菌。
2、流行特點
病羊或病菌攜帶羊是此病的主要傳播體,綿羊發病率較高,山羊次之。全年均可發病,但夏季發病率較低,冬季及早春時節,或兩季交替時發病率相對較高。羊舍内濕度過大或飼養密度過高是導緻此病的主要誘因。對各年齡的羊都有危害,幼齡羊及妊娠後期母羊發病率較高,主要通過呼吸及消化道傳播,蚊蠅及皮膚損傷也是此病的傳播因素。此外,病羊的皮肉、骨頭也攜帶病菌。此病于新疫區發病時,發病率及緻死率均較高,分别高于30%與80%,老疫區呈散發與地方性流行特點,通常病菌會在羊體内潛伏3至10天後再發病,病程會持續2-4天左右。
3、臨床症狀
感染羊鍊球菌的病羊精神狀态不佳,不喜進食,不再反刍,且行動能力下降,眼結膜存在明顯充血現象,易流淚、流涕、流涎,鼻液較為黏稠且為透明狀。發病後體溫異常升高,可達到41℃以上,且咽部及舌頭明顯腫大,排洩物稀軟且伴有血液。妊娠母羊感染後會出現流産現象,臉部、眼睑、唇部、乳房存在腫脹現象,病死前會伴有抽搐或磨牙症狀。急性發病時存在呼吸性障礙,通常發病24小時即會死亡,非急性發病病程可持續2-3天。
4、診斷
4.1剖檢診斷
解剖病羊可見其髒器大量出血,淋巴結腫脹明顯。病死羊的咽部及氣管黏膜存在充血現象。肺部存在水腫或氣腫現象,胸腹腔及心包有大量積液。肝髒肝部異常腫大,顔色偏土黃,且觸感較軟。膽囊腫脹也較為明顯,且器官漿膜處可見明顯的纖維素滲出物。
4.2實驗室診斷
可以臨床症狀為依據,結合部檢診斷結果做出初步診斷。之後可通過實驗室診斷進行确診。取病死羊的肝腎組織制成塗片,經革蘭氏染色後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有莢膜且為雙球形的短鍊革蘭氏陽性菌,或有數量較少的有莢膜的單球菌,即可判定其為獸疫鍊球菌。也可在無菌環境下取病料接種于血液瓊脂上培養24小時,可觀察到顔色灰白、為水滴狀、透明且有光澤的粘稠菌落,其四周可見β型溶血區,取培養物進行境檢後可見具有長鍊的革蘭氏陽性球菌。在馬丁肉湯中進行病料培養後,取1ml培養物對家免進行注射,其24小左右即會死亡,且可于其髒器及心血中檢測出細菌。據此,可确定病羊患有的是羊鍊球菌病。
5、羊鍊球菌病的治療措施
5.2.1病死羊處理
發現病羊或疑似病例後,應立即進行隔離飼養,并對其待過的羊舍及接觸後的器具進行全面的消毒處理,所用消毒劑可為濃度為10%的石灰乳,或是濃度為3%的來蘇水,若羊隻病死應對其屍體采用無公害方式處理。
5.2.2病羊治療
病羊治療時主要使用的藥物為青黴素,注射劑量為30~60萬國際單位,每日肌肉注射1次即可,需連續注射三天。也可利用磺胺噻唑藥物進行病羊治療,藥物濃度為12%且注射劑量應為10ml,一日一次,且持續給藥三天。使用磺胺嘧啶或氯苯磺胺藥物治療時,應采用灌服方法,每日灌藥二次,也需持續給藥三天。若病羊存在高熱症狀,需使用濃度為30%、劑量為3ml的安乃近藥物采取肌注療法給藥治療,若病情較為嚴重,病羊拒絕進食時,應對其進行強心補液,将劑量均為5ml的安鈉咖與維生素C、10ml地塞米松兌入到500ml濃度為5%的葡萄糖鹽水當中,采用靜脈滴注方法給藥,一日滴注兩次,需持續注射用藥三天。
6、羊鍊球菌病是一種對羊養殖業危害較為嚴重的急性傳染性疾病,在養羊過程中發病率較高,會使羊隻因感染此病而大量死亡,會為養殖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也會對畜牧業的發展産生制約。
因此,羊養殖過程中,應科學進行飼養與管理,并定期進行免疫接種,做好病死羊的處理,使用針對性藥物進行科學治療,從而有效防止羊鍊球菌病的擴散與蔓延,為羊養殖産業的發展予以有效的保障。
作者:戴佳佳 助理獸醫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