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廖仕祺
繪圖 劉陽
通訊員 劉姗姗 盧亞芳 周珊
正在熱映的電影《媽媽!》,講述了一位深受阿爾茨海默病折磨的65歲女兒和照顧她的85歲母親之間的故事,真實再現了阿爾茨海默病的種種病狀,以及家庭面臨的照護困境。該影片改變了人們對阿爾茨海默病隻是“記性不好 愛忘事”的刻闆印象,讓很多觀衆不得不直面該病的殘酷底色。
其實,記憶障礙隻是阿爾茲海默病最基本的表現,它還有很多“非典型”症狀。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茲海默病日,江城專家提醒,它又被稱為老年癡呆,需警惕的是,除了記憶力下降、丢三落四外,精神行為異常,性情改變等表現,也可能是老年癡呆的早期征兆。
爹爹婆婆突然性情大變
原來都患上了老年癡呆
68歲的徐婆婆家住漢口,平時很愛幹淨,家裡也總是整潔有序。可從一年前起,徐婆婆經常在小區的垃圾桶裡翻騰,将飲料瓶、紙盒子等往家裡撿。一開始,老伴和子女以為她是勤儉節約,可後來她在路上看到廢品、垃圾都喜歡撿回家,但也不拿去賣,把它們當“寶貝”一樣囤在家裡。家裡人勸說她很多次,讓她不要再往家裡撿垃圾,可徐婆婆總是不聽,把卧室和客廳都堆得亂七八糟。家人察覺到她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不免有些擔心,趕緊帶她來到武漢市中心醫院就診。
該院神經内科副主任醫師羅濤接診後,經詳細問診及認知評估量表、血化驗和影像學檢查等綜合評估,判斷徐婆婆出現了認知行為障礙,最終診斷為老年癡呆。
無獨有偶,70歲的張爹爹平時性格溫和、精明能幹。最近兩年,他突然間性情大變,脾氣暴躁、易怒,常因為一點小事與人争執,起初家裡人以為他是年紀大了脾氣變怪,都沒有太在意。後來發現,張爹爹的記憶力逐漸變差,出門前要反複确認家裡的電器是否關好,有時剛說過的話轉身就不記得了,還總是找不到東西,整天疑神疑鬼,懷疑家裡進了小偷。為此,兒子在家裡安裝了監控,但并沒有發現有陌生人行蹤。
上周,張爹爹的兒子帶他來到武漢市中心醫院神經内科就診。認知量表評估結果顯示,患者存在認知障礙。進一步磁共振檢查提示,張爹爹的海馬區出現萎縮,确診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病,也就是俗稱的老年癡呆。
性格改變可能是先兆
應引起重視及時就醫
神經内科專家在查房(武漢市中心醫院供圖)
武漢市中心醫院神經内科主任經屏介紹,近年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壽命的增長,患有老年癡呆症的人群越來越多。當老人出現愛忘事、丢三落四等症狀時,家人往往覺得這是正常的衰老表現,直到症狀嚴重才去就醫,往往錯過了最佳治療期。
經屏主任指出,通常大家認為的老年癡呆症的早期表現為記憶力下降,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是以性格改變或精神行為異常為首發症狀,很容易被忽視,随着病情的進展,患者逐漸出現記憶力、計算力、定向力、執行能力下降等典型的老年癡呆的症狀。
長江航運總醫院神經内科主任許康教授表示,阿爾茨海默病在最早階段可出現主觀認知障礙,主要表現為:不能完整地記住親人的名字,或有時忘記時間、地點,注意力和體力下降,擔心自己會得病,不願意思考,經常需要他人幫助,容易緊張或焦慮,幸福感下降等。如果病情進展,就會發展為輕度認知障礙階段。這一階段除了感到記憶力和(或)其他認知功能減退以外,認知水平也會下降,身邊知情人能發現患者認知出現了異常。另外,患者使用工具的能力輕度受損,但基本生活能力不受影響。
研究認為,主觀認知障礙和輕度認知障礙階段是阿爾茨海默病的“預防時間窗”。在這一階段如果能夠積極預防,控制導緻這一疾病的危險因素,不僅可防範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還可以逆轉認知損害的症狀。
許康強調,一旦出現了阿爾茨海默病的前期征兆,就要引起高度的重視,主動就醫,做一些相關的檢查,摸清自己有哪些阿爾茨海默病的易患危險因素,積極預防。
經屏主任提醒,當老人出現不明原因的性格改變、精神行為異常等症狀時,應引起重視,這可能是老年癡呆的精神行為症狀,應及時就醫。早發現、早治療是治療老年癡呆症的關鍵。雖然老年癡呆目前無法被治愈,但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和生活方式幹預等方法,延緩病情的進展。
預防老年癡呆,首先要防止動脈硬化,積極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堅持低糖、低鹽、低脂飲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适當鍛煉身體,比如散步、打太極拳、跳廣場舞等;平時可以多進行一些智力訓練,勤于動腦,通過讀書、看報等學習新事物,多活動手指關節,比如下棋、打麻将等,防止大腦老化;盡量保持心情愉悅,多與他人交流,多參加社交活動。
老年癡呆患者的家屬應該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懷陪伴,與患者多交流,不要過多地指責,以免傷害老人的自尊心。家屬還可以做一些提醒、引導,帶領老人去購物、參加老年人聚會,對延緩病情的發展有好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