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做好血糖監測至關重要!
血糖監測通常會采用兩種方法:
一是檢測空腹血糖及餐後2小時血糖;
二是檢測糖化血紅蛋白。
但在生活中,很多糖尿病患者隻重視空腹和餐後2小時血糖,忽視了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
糖化血紅蛋白被稱為是評判血糖控制的金标準,我國發布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已經把糖化血紅蛋白≥6.5%納入糖尿病的輔助診斷标準中。如果僅空腹和餐後血糖達标,而糖化血紅蛋白沒有控制好的話,那麼隻能說明你的血糖控制仍未達标。
糖化血紅蛋的高低反映血糖控制效果
糖化血紅蛋白的高低不僅反映近期血糖控制的效果,而且對控糖治療措施是否合理以及對後續調整治療方案更有參考意義。糖化血紅蛋白升高說明血糖平時控制不好,想要降低糖化血紅蛋白,必須進行積極地控糖,檢查空腹血糖和餐後兩小時血糖的情況,然後根據血糖情況選擇合适的藥物進行治療。
1. 糖化血紅蛋白≤7%
其生成主要受餐後血糖的影響,空腹血糖大多低于7.0mmol/L,餐後2小時血糖通常不超過10.0mmol/L,全天血糖波動較小。如果進一步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加上适量運動等可降低糖化血紅蛋白。
2. 糖化血紅蛋白>7%
空腹血糖往往會高于7.0mmol/L,空腹血糖是全天血糖的基準線,因此預示着餐後血糖也會升高,即全天血糖整體均有升高。說明控糖治療方案需要調整,未服用降糖藥者應考慮服用降糖藥,服用降糖藥者應調整用藥劑量或種類。
另外不同年齡段對于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的要求也不一樣。如果是年輕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将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6.0%以下;若是長期的糖尿病患者、本身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或者年齡大于65歲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值可以放寬到7.0%-9.0%。而1型糖尿病患者,在排除低血糖可能的情況下,18歲以下的患者可控制在7.5%以内,18歲以上的患者控制在7.0%以内。糖化血紅蛋白的調控,也要根據具體病情和年齡來調整。
建議有糖尿病的患者在每2-3個月進行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的基礎上,每個月選取2-3天進行空腹血糖及三餐後血糖檢測,了解血糖波動情況,與糖化血紅蛋白結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對血糖控制效果做出較為全面的評判。
糖尿病的中醫藥治療中醫學将糖尿病歸為“消渴病”或“糖絡病”。經典名方如腎氣丸、六味地黃丸、消渴方、白虎加人參湯等方藥沿用至今。近年來,單體如黃連素、民族藥如苗藥糖甯通絡等研究得到國際關注。
糖尿病中醫辨證方法包括:三消辨證、三型辨證(陰虛燥熱、氣陰兩虛、陰陽兩虛)、分類辨證(脾瘅、消瘅)等。病程可分為郁(前期)、熱(早期)、虛(中期)、損(晚期)4個自然演變階段,根據不同階段的核心病機進行分型論治,具體可參考糖尿病診療指南相關内容:
(1)2型糖尿病氣陰兩虛證:在應用二甲雙胍等降糖藥物的基礎上,可加服津力達顆粒。研究顯示,服用二甲雙胍穩定劑量血糖仍不達标的患者,該藥可使血糖進一步下降,并改善口渴、乏力、便秘等症狀。
(2)2型糖尿病早中期:腸道濕熱證可口服葛根芩連湯;肝胃郁熱證可口服大柴胡湯加減。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氣虛絡阻證,可配合針刺、熏洗等治療改善症狀。2型糖尿病常規治療基礎上,還可配合針刺協同增效。
總而言之,對于血糖或者糖化血紅蛋白調控不達标的患者,要積極調整治療方案,可以選用指南推薦的津立達顆粒等中成藥聯合用藥治療。
此外,除了積極調控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外,糖尿病患者平時還應該堅持體育鍛煉;科學控制飲食,主食以粗糧為主,多吃含膳食纖維素高的食物,多吃綠葉蔬菜以及在兩餐之間食用适量的水果,控制好總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