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正傑 通訊員 陳琳
“醫生,我的膝蓋後面長了一個雞蛋大小的包,越來越大走路會痛,是不是長腫瘤了?嚴重嗎?”今年58歲的佛山市民馮姨,半年前偶然發現自己左側腘窩處有一鹌鹑蛋大小的軟軟的包塊,當時并未在意,後來包塊逐漸增大成雞蛋大小,腘窩處也感到酸脹、疼痛,馮姨心裡開始忐忑不安。近日,她找到佛山複星禅誠醫院脊柱關節外科醫生,檢查發現是腘窩囊腫,需手術治療。
馮姨入院後,關節外科主任李朝晖和副主任苗貴強帶領團隊認真分析讨論并制定詳細的診療計劃,決定采用目前較先進的手術方法——微創關節鏡手術治療,切除腘窩囊腫。馮姨一聽是微創手術,恢複得快,便沒有顧慮,欣然接受這一治療方法。
膝關節磁共振顯示左膝關節腘窩囊腫
手術中,苗貴強運用關節鏡由兩個0.5厘米微小切口進入膝關節内進行探查,發現除了腘窩囊腫外,還伴有滑膜增生、半月闆退變及膝骨性關節炎。遂通過微創膝關節鏡操作将腘窩囊腫引流後刨除囊腫壁,再進行滑膜清理、半月闆成形。
醫生通過微創膝關節鏡操作為馮姨進行了左膝關節鏡檢查清理、半月闆成形,同時,再通過兩個0.5厘米微小切口将腘窩囊腫引流後刨除囊腫壁,整個操作曆時不到1小時順利結束,出血量僅有5毫升。
“之前聽說這個囊腫要在腿上開刀留好長的疤,沒想到,手術這麼簡單,隻打了兩個小孔囊腫就消失了!”術後第2天就能下地行走的馮姨開心地說,她從沒想過,困擾了自己半年的右膝關節脹痛感竟然可以“不開大刀”,完美解決了。
腘窩囊腫是怎麼形成的?
腘窩囊腫又叫Baker囊腫,是膝關節周圍最常見的囊性病變,随着年齡的增長,膝關節的磨損退變,膝關節的後關節囊會出現一些破損,伴随關節炎、半月闆損傷,使關節腔内壓力增高,關節液經後關節囊的薄弱區一腓腸肌内側頭與半膜肌肌腱滑囊膨出,這種破損會形成一種類似活瓣樣的結構,導緻關節後方肌腱間隙内的液體高壓狀态。
腘窩囊腫會不會自動消失?苗貴強認為,積液在關節腔與滑囊之間“隻出不進”,關節液進入囊内的單向流通,而難以由囊内反流人關節腔。正是這種機制存在,使得腘窩囊腫随疾病進展不斷增大,而很少會自然消失,就像一個“蛋”卡在其中。
“由于腘窩囊腫内容物是關節液,很少發展成惡性腫瘤。”苗貴強表示,初期時身體上并無明顯不适感,暫可以保守治療。但是随着病變程度的加深,站立時酸痛感會越來越明顯,走路也會越來越困難,則需考慮手術治療。
據介紹,關節鏡下治療腘窩囊腫的關鍵是處理膝關節内相關病損和重建滑囊與關節腔正常的“雙向流通”。一次手術可幫患者解決膝關節内病損、完整切除囊腫、重建滑囊與關節腔正常的“雙向流通”等問題,降低複發幾率。關節鏡手術一般無後遺症,少見神經血管損傷。
傳統腘窩囊腫開放切除術需從膝關節後方切開近10厘米切口,雖然手術簡單、手術時間短,但牽拉腘窩神經血管,并發症較多,術後恢複慢,因無法徹底清理關節腔内病變而緻術後複發率高達50%以上。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朱嘉樂
校對 | 何绮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