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病理學診斷被大家稱為确診腫瘤的“金标準”,是目前規範化腫瘤治療的基本依據和必要步驟。進行腫瘤的穿刺活檢是目前獲得病理學診斷最常用的手段,因此醫生和患者關注最多的自然就是活檢後的病理診斷報告。可是病理報告上“天書”一般的文字描述,别說患者完全不知所雲,有時候就連醫生也是一頭霧水。
針對大家關于穿刺活檢病理診斷報告的種種疑問,柳晨大夫将為大家逐層揭開這份腫瘤“終審判決書”的神秘面紗:
不同于外科手術切除後的大體标本,穿刺活檢手術屬于從腫瘤内部“取樣”,被稱之為“小标本”。因此外科手術大标本與穿刺活檢小标本的病理報告内容還是有所差異的。
一份合格的穿刺活檢小标本病理診斷報告所包含的内容如下:
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齡等基本信息及病理号,既方便醫生查詢病理診斷報告,也方便患者到病理科外借切片。
描述活檢小标本外觀形态、數量(單位為條、塊、粒、堆、不成形等)和長度(單位為厘米或毫米)。
特别注意:
圖像為做出病理學診斷的形态學依據(通常為常規HE染色或免疫組化染色圖像),部分醫院的病理診斷報告不提供附圖。
由于比較專業,可以忽略這部分内容。
這是大家最為關注的内容,包括:
按照提交給病理科的申請單上标注的取材部位填寫,有些部位叫法不同。
通常有兩種表述方法:一種是先描述鏡下所見細胞形态,後給出診斷結論;另一種是先給出診斷結論,後補充描述診斷依據。無論哪一種表述方法,大家隻關注診斷結論就好。以肺癌為例,可以診斷肺癌的具體亞型(腺癌、鱗癌、小細胞癌等)。有時會描述細胞的分化程度(低分化、高分化等),分化程度越低,惡性程度越高。但穿刺活檢是一種“取樣”手術,隻能體現取材區域腫瘤的分化程度,而腫瘤整體和局部存在“分化異質性”,所以大家不要特别在意小标本病理診斷中的分化程度。
免疫組化是一類特殊的染色方法,常規染色如果不能确診,可以借助免疫組化進行診斷及鑒别診斷。提醒大家注意:小标本取材量有限,不同的染色方法适用于不同層次的診斷需求。如果常規染色即可滿足确診要求,不必浪費活檢标本強求進行免疫組化。
病理診斷報告中免疫組化各項指标由英文縮寫及“ + ”(強陽性)、“ ”(陽性)和“-”(陰性)組成,無論陽性還是陰性并不一定意味着疾病的好壞,隻是不同的陰陽組合在一定程度上為診斷提供了依據。
以肺穿刺活檢為例:
(3)診斷用藥敏感程度:臨床常用基因檢測的方法明确肺癌靶向治療藥物及免疫治療藥物的用藥敏感程度。免疫組化對于有些靶點也有一定的預測作用,例如:ALK-Ventana陽性提示可應用ALK抑制劑;PD-L1高表達提示應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效果較好。
柳晨大夫溫馨提示:
1、穿刺活檢小标本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使病理科醫生經驗再豐富也難免會有少數案例不能明确診斷,這時需要通過多學科讨論、多家醫院會診等方法解決問題。
2、病理報告無法直接描述腫瘤的分期:如果病理診斷為轉移性腫瘤,臨床上便可确認為晚期;如果診斷為原發性腫瘤,需要結合其它檢查(全身PET-CT等)明确早晚期。
3、将标本制成切片進行病理診斷的過程非常繁瑣,每一步流程都需要固定的時長。因此做完穿刺活檢手術後報告無法立等可取,一般需要數個工作日才能拿到報告,請耐心等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