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簡介:
吳俊巧(無憂)是河北省中醫院中醫養生老師,曾獲河北省文明辦和燕趙都市報社共同主辦的“感動河北”2015年度人物獎,被粉絲們尊稱為“最美女醫生”。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姜。”姜,又稱黃姜,有獨特的辛辣芳香,是一種極好的調料,也可作為蔬菜食用,還是一味重要的中藥材。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可一種二收,早秋收嫩姜,深秋收老姜。
傳統醫學認為,姜能增強血液循環,有刺激胃液分泌、興奮腸管、促進消化、增進食欲的作用。傳說白娘子盜仙草救許仙,這株“仙草”就是生姜芽。生姜還有個美稱“還魂草”,姜湯又稱“還魂湯”。民諺雲:“早吃姜,賽參湯;晚吃姜,賽砒霜。”“冬吃蘿蔔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
姜的确是個好東西,然而,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一樣,吃姜也是有講究的。正如民諺所說“早吃姜,賽參湯”,這裡的“早”字,并不是早晚的意思,類似“好”字,即要吃得恰到好處,一旦吃“晚”了,吃錯了,老姜就會變成砒霜,輕者危害健康,重者還會“辣死人”呢。瞧瞧,一枚老姜,正邪如此分明。
既然吃錯的後果如此嚴重,那麼咱們必須高度注意,咱今天就來說說如何辨證吃姜吧。
從臨床上看,許多方子都用到了姜。處方中的姜分為兩種,一種是生姜,就是咱炒菜用的那個,看起來很普通,卻渾身是寶,姜皮、姜葉均可入藥;另一種是幹姜,冬季采挖,除去須根和泥沙,趁鮮切片曬幹,或低溫幹燥,稱為“幹姜片”。
咱今天重點說說如何“吃姜”的問題。
第一,古代名醫如何用姜。
1.咱們石家莊的正定縣,在金元時期有個名醫叫李東垣,即補中益氣湯的創立者,他晚年回到老家,初冬時節,一個老仆人病倒了,鬧肚子、拉稀,還脫肛,折騰了幾天就趴下了。李東垣一看,這個季節鬧肚子跟夏天可不一樣,這是脾胃受寒了,于是拿來大量幹姜,再配上其他幾味藥,幾服藥下去,老仆人的病就痊愈了。
2.漢代名醫張仲景《傷寒論》中說,姜可治療脾胃虛寒、腹痛下利、胃中寒飲、喜唾涎沫等。《傷寒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臨床醫學專著,書中所載方劑被尊稱為經方,全書共有經方317帖,用姜棗者128帖,生姜、大棗合用者54帖。《傷寒論》如此用姜,對後世産生了很大影響,近代名醫張錫純評價說:“尋常食品用之得當能建奇功。”
張仲景對姜如此青睐,源于《神農本草經》,這本書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據說起源于炎帝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東漢時期整理成書。《神農本草經》記載:“生姜,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張仲景根據“胸滿咳逆上氣”之說,取幹姜辛熱溫中散寒之功效,創制小青龍湯、理中湯、四逆湯等藥劑,成為曆代沿用的良方。為幫助人們消夏,他還配制了一道養生茶,名曰“姜夏茶”,其配料為生姜10克,半夏7克,紅糖适量。半夏有一定毒性,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日常我們用姜和紅糖就可以。
第二,日常生活中如何用姜?
1.民間曾流傳一個說法:“三片生姜一根蔥,不怕感冒和傷風。”患傷風感冒者,喝碗姜蔥紅糖湯,既能補充體内水分,起到降溫、退燒、殺菌作用,又能幫助發汗、排尿,排出體内毒素。或者熬煮生姜紫蘇湯,幾片生姜,适量紫蘇葉,開水烹煮三分鐘即可,時間不可過長,否則就失去發汗作用。
2.日常生活中受涼拉肚子,人們喜歡用姜末煮水沖個生雞蛋。生姜去胃腸寒氣,雞蛋湯保護了胃黏膜,簡便易行。
3.出現受寒咳嗽、咽喉癢、咳清痰等症狀,可以把雞蛋大小的生姜切碎用來炒雞蛋,然後趁熱吃下去,效果良好。
4.脾胃不和引起嘔吐者,飲用生姜汁就可以把上逆的胃氣降下來。
5.用生姜汁浸透棉墊,曬幹後,哪個關節疼就縫在對應衣服内,冬季再壓個熱水袋,效果更好。
6.夏季在中央空調環境裡上班的怕冷女性咋辦?嚼上幾片生姜;或者直接購買超市裡帶包裝的生姜紅糖沖水喝。這些都是不錯的辦法。
7.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寫過一段話,意思是寒冷的冬天,迎着冷風出門很容易傷到脾胃,切幾片生姜含在嘴裡,姜的暖熱之氣會進入脾胃,保護脾胃不被寒濕之氣傷到。
8.生姜有芳香辛辣味,能提神醒腦,刺激味蕾,常用來做肉類、魚類、木耳等菜的調味品,祛除葷菜腥味,提升鮮味,增進食欲。
9.經常用熱姜水洗頭,可有效減緩頭皮的新陳代謝,防治頭發掉落。原理是:姜烯能直接透過皮膚表皮深入到毛囊根部,對毛發有很好的滋養效果,同時還能預防頭屑。
10.生姜有解毒作用,被稱為“解毒妙物”。誤食生半夏、生野芋、生南星引起中毒者,速嚼生姜可以解毒;誤食魚蟹、禽獸等肉類中毒者,生姜汁可解毒;蛇傷蟲傷者,姜末外敷;百蟲入耳者,姜汁滴之;此外,生姜還可以用來預防暈車、暈船等症。
(無憂/文 刊于燕趙都市報2018年7月23日第19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