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衛氣與營氣的關系

衛氣與營氣的關系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06 09:54:20

營衛之氣,推動和約束血脈在體内循行。

每日循行50.4周,每周循行時間為28分34秒。

中醫養生,要求“午休滿30分鐘”,治病針刺要求“行針滿30分鐘”,道理即為候營衛在體内循行一周。

營衛之氣,推動和約束血脈在體内循行,雖有各不同的循行路線,但一日之内有兩次交會,一次是夜半子時(11~1點),營衛之氣交會于五藏,肝、心、脾、肺、腎;另一次是平旦寅時(3~5點),營衛之氣交會于目。

營氣裹血循行的特點與路線。

營氣,每日起于手太陰肺經中府穴,循行于人體十四經脈(十二正經和任督二脈)、六藏(肺、脾、心、腎、心包、肝)、兩府(三焦、膽),仍止于手太陰肺經中府穴

營氣在晝夜循行中,其間于夜半子時(11~1點)與衛氣交會于五藏,平旦寅時(3~5點)與衛氣交會于。每日循行50.4周,每周循行時間為28分34秒,如按平均值算,則循行于每一經、藏、府的平均時間為1分18秒(28.57/22)。

營氣,每周(圈)循行路線是固定的,具體為:

手太陰肺經(中府穴)——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脾藏——心藏——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腎藏——心包絡——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三焦(府)——足少陽膽經——膽府——足厥陰肝經——肝藏——肺藏——别于督脈、任脈——肺藏——複出手太陰肺經(中府穴)。

手太陰肺經之脈,起于中焦,中府穴為中氣所聚,為肺之募穴,藏氣結聚之處,肺、脾、胃合氣于此穴,此穴又稱“膺俞”,為氣所過的俞穴,與宗氣相連

營氣裹血循行規律,為後世“子午流注學說”奠定了基礎,發展為“十二經藏府旺時理論”,即“子時(23~1點)為膽經、府旺時,醜時(1~3點)為肝經、藏旺時,寅時(3~5點)為肺經、藏旺時,卯時(5~7點)為大腸經、府旺時,辰時(7~9點)為胃經、府旺時,巳時(9~11點)為脾經、藏旺時,午時(11~13點)為心經、藏旺時,未時(13~15點)為小腸經、府旺時,申時(15~17點)為膀胱經、府旺時,酉時(17~19點)為腎經、藏旺時,戌時(19~21點)為心包經、藏旺時,亥時(21~23點)為三焦經、府旺時”。

“十二經藏府旺時”理論,為中醫針灸“按時取穴”和“藏府依時養生”奠定了理論基礎,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衛氣束脈循行特點與路線。

衛氣,每日平旦寅時起于,白天依太陽、少陽、陽明次序循行于六陽經,夜晚按水、火、金、木、土、水相克順序,即腎——心——肺——肝——脾——腎順序循行于五藏,止于腎藏,稱為晝行于陽,夜行于陰。

衛氣,每周(圈)循行路線是固定的,具體為:

衛氣,每日平旦“寅時”,自始——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于日入酉時,至終。如此,每日晝行陽經25.2周,衛氣循行每一陽經時間平均為4分46秒(28.57/6)。此為衛氣晝行于陽(寅時~酉時)。

衛氣,每日日入“酉時”,自膀胱經(陽經),絡腎經(陰經),然後注于腎藏,依腎藏——心藏——肺藏——肝藏——脾藏——腎藏順序循行,止于腎藏,次日平旦“寅時”,自腎藏,經腎經(陰經)、絡膀胱經(陽經),複合于。如此,衛氣每日夜行25.2周,則循行每一藏時間平均為5分43秒(28.57/5)。此為夜行于陰(酉時~寅時)。

衛氣與營氣的關系(營氣和衛氣兩交會)1

營衛之氣的循行,帶來了人體晝夜之間的陽氣變化,從而對疾病産生不同影響。

《素問•生氣通天論》:“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靈柩•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藏,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

說明人體陽氣,自平旦寅時開始,主管身體之外;自日入酉時,開始主管身體之内。

人體陽氣在外,則皮膚緩,腠理開,血氣減,汗大洩,皮淖澤;

人體陽氣在中,皮膚緻,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

陽氣盛則病氣衰,陽氣衰則病氣盛。

随着人體陽氣的生、隆、虛的量變,其所擔負的功能亦随之發生變化,其所抗衡病邪的能力亦發生變化,從而呈現一定的規律性。此一點,為臨床養生“治未病”,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啟示。

營衛之氣,除了推動和約束血脈在體内循行,還有各自的重要作用。

營氣,主要具有“泌津液、化生血、榮四末、強筋骨、利關節,循脈上下、貫五藏、絡六府”,所謂“和調于五藏、灑陳于六府”作用;

衛氣,主要具有“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阖、養骨節、熏膚、澤毛”作用。

如《靈樞•邪客》:“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應刻數焉”;

《靈樞•癰疽》:“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

《靈樞•決氣》:“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靈樞•本藏》:“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阖者也”;

《靈樞•癰疽》:“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

《靈樞•本藏》:“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緻密矣”。

營衛之氣充足,則血足而和調于五藏、灑陳于六府,四末榮、筋骨強、關節利,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緻密、毛發潤澤;

營衛之氣不足,則血虧而不能和調于五藏、灑陳于六府,四末不榮、筋骨不強、關節不利,分肉不溫、皮膚不充、腠理不密、毛發不澤。

——本文節選自拙著《五形人與治未病》第三章第四節 論營衛之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