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月繁花似錦的季節?農曆三月初三,是我國古代一個重要的節日──上巳節上巳,在幹支紀日曆法中是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稱古代的上巳節,有着曼妙的萬種風情、豐富的文化内涵與獨特的節日風俗,今天看來仍然是趣味盎然,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每個月繁花似錦的季節?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農曆三月初三,是我國古代一個重要的節日──上巳節。上巳,在幹支紀日曆法中是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稱。古代的上巳節,有着曼妙的萬種風情、豐富的文化内涵與獨特的節日風俗,今天看來仍然是趣味盎然。
鵲橋之旅有風情
上巳節最初由周朝的祓禊祭日,逐步轉變,經過曆代文人詩詞歌賦的熏染,成為一個在中國文化史上有特殊地位、有着濃郁人文氣息的遊宴節日。
古時上巳節這天人們要到水邊洗澡、冠沐,希望洗掉往年不好的晦氣,祈求在新的一年裡有個好的兆頭,稱為“修禊”。早在《論語》中就有上巳節的記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到了漢代和三國時期,上巳節被定為節日。魏晉以後,人們感到三月上旬巳日日期每年都會不同,就将上巳節固定在三月初三。
由于三月初三接近一年之始,人們又賦予了它很多新的内涵,進一步把節日搞得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尤其是被年輕的男女演繹成了最早的情人節。傳說三月初三那天,衆人手持蘭草在水邊舉行祭禮活動,參加和觀看祓禊,于是成為古代未婚男女約會的好機會。《周禮·地官·媒氏》記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也就是說,這一天,父母和官府都不會阻攔未婚男女相會,互結情好。因此,青年男女都喜歡在這天春遊踏青,談情說愛。
《詩經·鄭風·溱洧》一詩中,就明确記載了那時上巳節青年男女約會定情的情景,甚至衍生出了定情之物──芍藥:
溱與洧,方渙渙兮。
士與女,方秉蕑兮。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
“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相谑,贈之以勺藥。
詩中寫出了年青的姑娘們,非常熱情主動地邀約她心中愛慕的青年男子,去觀賞洧水;到那裡盡情歡樂,相互贈送那寓意調和、結緣的芍藥花。
到了唐代,在杜甫《麗人行》詩中依然是風情滿滿:“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态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可見唐代未婚女子春遊覓偶的情況仍然很盛行。
曲水流觞盡開懷
漢代以後,上巳節習俗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在水邊不再僅僅舉行沐浴祓除的修禊儀式,還把它當成宴飲遊玩的好機會,于是,出現了曲水流觞的活動。據《荊楚歲時記》載:“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魏晉後,曲水流觞成為上巳日的主要活動。
當時達官貴人或文人騷客到水濱結伴宴飲,并引水環曲成渠,曰“曲水”,然後将盛酒的“觞”漂浮于水面,從上遊放出,使之借助水流之力傳杯送盞,當杯子緩緩經過賓客面前時,即可取過一飲而盡,然後吟詩作賦,以為娛樂,此即曲水流觞。觞,是古代酒杯,通常為木制,小而體輕,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另外也有陶制的杯,兩邊有耳,又稱“羽觞”,因體積比木杯重,玩時則放在荷葉之上,使其沿流而下。
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動,是晉代王羲之在蘭亭舉行的修禊活動。這次修禊活動,王羲之和東晉名士孫綽、謝安等四十餘人聚會蘭亭,遊弋林泉,修目山水,臨流浮觞,行令暢飲,各呈才藻,競展風華,歌詠情懷,得序二,得詩三十七首,結為《蘭亭集》。這次蘭亭之會,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要影響,不僅是宴會中産生的《蘭亭集序》的美文和“天下第一行書”的書法,而且這次宴會改變了上巳節的形式,突出了詠詩賦文、飲酒賞景的内容,因此廣泛流傳,此後産生了一大批宴會詩和詩序骈文。南北朝時梁簡文帝、顔延年、王元長等人均有鋪陳華麗、開阖動宕、情文相生的《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進一步豐富了曲水流觞的内涵。
唐永淳二年(683),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率一群詩人在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蘭亭雅集的修禊活動,并仿《蘭亭集序》寫了一篇《修锲雲門獻之山亭序》。同年秋王勃再次修锲于此,寫下了《越州秋日宴山亭序》。此後大曆浙東五十七詩人也有三月初三浙東唱和之作。顯然唐代的詩人們又把三月初三曲水流觞活動進一步深化。
賽詩大會顯身手
唐代是我國的盛世時代,文化政策和社會環境開明,文人更是社會活動的風向标,他們以自由豪放的姿态,參與各類節慶活動,展現了文人的自由率性和橫溢才華。尤其是在那個詩歌的時代,三月初三上巳節期間,最為活躍的還是詩人們,他們參加宴飲賞景祓禊等活動,有感而發,唱和賦詩,留下不少這方面的佳作。
三月初三這一天,皇帝、官員、百姓都會到水濱舉行祓除不祥的活動,曲江池、灞河、洛河、渭河都是著名的戲水聖地。古人認為沐浴能夠消除災禍,祈來福氣。大唐詩人們一展身手,張九齡雖為上層官員兼詩人,對于祓禊活動也是情有獨鐘,他在《三月三日登龍山》中寫道:“伊川與灞津,今日祓除人。豈似龍山上,還同湘水濱。衰顔憂更老,淑景望非春。禊飲豈吾事,聊将偶俗塵。”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則這樣寫上巳節的:“金钿耀桃李,絲管駭凫鹥。轉岸回船尾,臨流簇馬蹄。鬧翻揚子渡,蹋破魏王堤。”王維《奉和聖制上巳于望春亭觀禊飲應制》也寫道:“渭水明秦甸,黃山入漢宮。君王來祓禊,灞浐亦朝宗。”由此可見,在宮廷行為的推動下,祓禊活動已經成為上巳節極為重要的活動之一,而被唐代詩人大量記載了下來。
唐高宗調露二年(680)的三月初三上巳節,在王明府山亭舉辦了一場有記載的上巳節詩會,著名詩人陳子昂等出席。詩會上陳子昂和席元明、韓仲宣、高球、高瑾和崔知賢分别賦詩一首,而且皆是四言古體詩,題目均為《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收入《全唐詩》。其中陳子昂的寫道:
暮春嘉月,上巳芳辰。
群公禊飲,于洛之濱。
奕奕車騎,粲粲都人。
連帷競野,袨服缛津。
春郊樹密,翠諸萍新。
今我不樂,含意維申。
上巳節已經成為唐代文人融古雅與歡愉于一體的重要節日活動,這些上巳節詩會的和詩,是到場詩人對參加此次三月初三上巳節的感悟,雖為應和之作,但也充分展示了詩人的藝術才華,把當時上巳節的情形描繪得淋漓盡緻,以及詩人對生活、對現實的表白,讀來很受啟發,是難得的三月初三上巳節詩歌史料。
曲江盛宴展風采
唐代科舉有個不成文的習俗,就是新科進士正式放榜之日恰好就在上巳節之前,而上巳節時長安皇親貴族的主要活動區域在曲江,因此上巳日舉辦的新科進士慶祝宴會就叫曲江大會,這更給三月初三上巳節增加了熱鬧的氣氛。
那時,能夠參加曲江宴會是多少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盛事,也是進士們展示才華風采的絕佳機會,他們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宣宗時,詩人劉滄中進士赴宴後,寫了七律《及第後宴曲江》記叙了當時的盛況:
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
紫毫粉壁題仙籍,柳色箫聲拂禦樓。
霁景露光明遠岸,晚空山翠墜芳洲。
歸時不省花間醉,绮陌香車似水流。
曲江宴上,還要從新科進士中挑選兩名最年輕者充當探花使,走遍長安城,把城中最美的鮮花采集帶到宴會上,以示隆重。
由于唐政府高度重視,進士們樂于參加,所以曲江宴活動豐富多彩,還設有題名席,宴會後,又一同前往慈恩寺題名于塔壁,在同年中選出善書法者書寫,後世稱之為“雁塔題名”。題名畢,大家即乘畫舫遊玩。有時,皇帝高興起來,還會優诏新進士進入芙蓉園遊賞,這對于新進士們來說,無疑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詩人李紳就有親身體會:
春風上苑開桃李,诏許看花入禦園。
香徑草中回玉勒,鳳凰池畔泛金樽。
綠絲垂柳遮風暗,紅藥地叢拂砌繁。
歸繞曲江煙景晚,未央明月鎖千門。
曲江宴之日,京城公卿之家傾城出動,“钿車珠幕,栉比而至”,争相到仕宦新星──進士中為自家挑選乘龍快婿。而百姓也想一睹進士們的風采,于是曲江風景區内“車馬填塞,莫可殚述”,曲江大會使本來就很熱鬧的三月初三上巳節更加繁華了。
遺憾的是,宋代以後,漢族的三月初三上巳節逐漸被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中了。(陳保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