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人讓遠志來說說脾胃虛寒,總是腹瀉的問題。
首先,大家務必要搞清楚,并不是所有的腹瀉都是脾胃虛寒。也并不是大便次數多就是腹瀉。須知,大便的頻率,一天三次屬于正常,而三天一次也屬于正常,隻要規律即可。
而脾胃虛寒,說到底,就是脾胃中有寒,寒可以損耗掉身體内的陽氣,而陽氣具有溫熙和推動的作用。
所以,若是脾胃失去了陽氣推動的作用,首先,胃腐熟消化食物的功能就會先受到影響,簡單講就是吃下去的食物不消化。
再者,脾轉運水谷精微的能力也會大打折扣,我們吃下去的食物好不容易經胃消化後,轉換成的水谷精微難以通過脾轉運至五髒六腑,既然上不去,那隻能往下走,因此而症見腹瀉,而且,這種腹瀉往往是吃什麼就拉什麼,前人有雲,“完谷不化”就是這麼一回事。
此外,食物聚積在脾胃,還容易滋生内熱,釀而成濕,化而成痰,痰濕會進一步加重脾胃健運失司。
因此,脾胃虛寒者,首當溫暖脾胃以祛寒邪,再佐以健運脾胃來化痰濁。
今天,向大家介紹的方子名曰附子理中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附子理中丸:附子、幹姜、白術、人參、甘草。
附子,是一味大辛大熱的藥材,其性善走而不守,行遍周身。簡單說,附子就像是一把火,可以把身體裡的寒邪通通驅逐出我們的體外。
此外,附子的溫陽之性兼可祛除濕邪。和大家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剛洗完的濕衣服若是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是不是會幹得更快呢?
附子
幹姜,即姜曬幹或是低溫幹燥後而得。
《中國藥典》2020版
古人有雲,附子無姜不熱,這裡說的姜正是幹姜。可見,附子和幹姜實為祛除寒邪之良藥。
有人可能會問,幹姜即是生姜加工而得,那這裡能不能用生姜?畢竟生姜在菜場就可以買到。
生姜和幹姜均為辛溫的藥材,然,生姜善祛表寒,而幹姜善祛裡寒,我們這裡主要是為了祛除脾胃裡寒,所以,用幹姜更為合适。
幹姜
祛除完了裡寒,接下來我們要健運脾胃了。
而提及健脾,當然首選白術。
白術味甘性溫,專入脾經,其味甘能補,溫性能燥,是故,白術尤善健運脾胃而燥脾胃之濕。
大家可以去看,古時候但凡是治療脾虛的方子裡,大都會用上一點白術,或是直接重用白術,須知,食欲不振,脾胃虛弱,腹瀉便溏大都屬于脾虛的範疇。
白術
一提及人參,很多人馬上就會有“人參大熱,服用之後容易上火”的認知誤區,
你可以去翻一下《中國藥典》,裡面清清楚楚地寫着,人參性微溫。
所以若是适量服用,并不用擔心上火的問題。
人參主入脾經,善補脾調中,鼓舞脾氣,脾胃健運,則精微輸布有序,五髒六腑得精微濡養,體内氣血津液充足。
《别錄》:"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藥性論》:"主五髒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亂煩悶嘔哕,補五髒六腑,保中守神。"
人參
而今,附子理中丸多被制成中成藥,方中的人參也大都被替代成了黨參。
黨參
黨參,功效和人參相近,但其作用較人參緩和,其味甘性平,不燥不膩,主入脾、肺經,
既善補中氣,又長于補肺氣,為補中益氣之常用藥材。
《本草從新》:"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
《綱目拾遺》:"治肺虛,益肺氣。"
黨參
最後,用了一味甘草,
甘草放在這裡主要是為了緩和附子峻猛之藥性,以免過傷脾胃。
甘草
方子講到這裡大緻上是講完了,這裡作一簡單總結,
附子理中丸最大的特點就是給我們的脾胃添了一把火,讓已經罷工的脾胃重新運作來。
而有些人多年的老胃病了,去醫院完善了一大堆檢查後,并沒有查出個所以然來,這個時候若是貿貿然地去吃附子理中丸隻怕是于事無補。
可見,附子理中丸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
而那些人之所以胃中沒有發現任何異常,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你的胃腸道真的沒有什麼大礙,大家要相信科學。
那這多年的老胃病是怎麼一回事呢?
大家可以去看,有老胃病的人大都脾氣都不咋滴,好多人更是動不動就要生氣。中醫講,肝主疏洩,疏洩什麼?其中之一就是我們的情志。老愛生氣的人肝氣大都郁結于胸中,情志疏洩不暢,加上肝木本就克脾土,所以,若是體内肝氣郁結日盛者,脾胃難免不受其波及,中醫稱之為肝病犯脾。
這個時候,當疏肝為主,諸如舒肝和胃丸、小柴胡顆粒都是不錯的選擇。
其實啊,脾胃病的内容實在太多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講太多大家也記不住,來日方長,往後我們接着講。
#健康科普大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