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冬去,一念春來。
一剪春風百花豔,一程山水人間暖。
春的氣息才剛剛萌動,一夜暖風便染綠了柳梢頭。
今天要講的這首詩是李白的《早春寄王漢陽》,是他晚年為邀請好友王漢陽飲酒賞春所寫,字裡行間充滿了對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
昨夜東風入武陽,陌頭楊柳黃金色。
碧水浩浩雲茫茫,美人不來空斷腸。
預拂青山一片石,與君連日醉壺觞。
李白性格豪邁,一生結交了許多朋友,有些是我們熟悉的大詩人,例如杜甫、孟浩然、王昌齡。
有些人原本籍籍無名,卻被他的詩歌捧紅,例如汪倫,本是泾縣縣令,若非他的一首《贈汪倫》,恐怕後世根本不會注意到汪倫這個小人物。
還有一些人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正如這首詩中的王漢陽,“漢陽”并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任職地,古人常常以此指代人名,像謝宣城、韋蘇州、柳柳州等等。
而除了這首詩,李白還寫過《醉題王漢陽廳》、《寄王漢陽》、《贈王漢陽》、《望漢陽柳色寄王宰》等等。
雖然不知王漢陽到底是何許人也,但從這些詩中不難看出,兩人交情匪淺。
這首《早春寄王漢陽》寫于公元760年,此前李白因加入李璘幕府獲罪,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收到赦免的消息,當即乘舟順流而下,先是到了江陵,又應好友之邀在江夏逗留了一段時間。
當時正值初春,惠風和暢,草長莺飛,再加上詩人剛剛擺脫了一場災難,心情自是愉悅,所以整首詩也顯得很活潑生動。
詩歌首聯便點明了節令——早春。
詩人這裡運用了拟人的手法,以“聞”、“走”、“訪”這些動詞,将迎春的場面描寫得十分生動自然,詩人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由此可見。
颔聯兩句,是對“春歸”的具體描寫。
昨夜裡,一陣東風吹過,清晨起來,路邊的楊柳梢頭便冒出了一片金黃的嫩芽。
前一句的“昨夜東風”,不僅符合季節變換的特點,還營造出了一種很神秘的氣氛,突出了詩人見到“陌頭楊柳黃金色”的驚喜感。
而這裡最為後人所稱道的當屬“黃金色”,有人疑惑,楊柳不應該是綠色的嗎?
其實,初春的時候,細嫩的柳尖剛剛萌發,是一種很嫩的鴨黃色,沐浴在春光下,遠遠望去,仿佛披上了一層朦胧的金色。
詩人不是用“碧綠”、“嫩綠”這些顔色來描寫早春的楊柳,可以看出他是個善于體察之人,如此方能感受到那微妙的變化。
再來看頸聯,詩人開始轉入第二層描寫,即邀請友人醉飲賞春。
前一句“碧水浩浩雲茫茫”,運用了比興的手法,不着痕迹地從寫景過渡到叙事抒情,可見詩人之高明。
後一句“美人不來空斷腸”,這裡詩人稱友人為“美人”,又以“斷腸”來抒發他的思念之情,很戲谑又很誇張的語氣,既突出于了詩人思念之深,也可見兩人關系之親密。
最後的尾聯“預拂青山一片石,與君連日醉壺觞”,是詩人預想中的場景,他将拂拭青山上的一片石,隻等友人來一起賞春暢飲。
詩人不直接說“邀請”,而是通過想象,以青山為背景,勾勒了一幅很浪漫的“醉壺觞”畫面,婉轉中見真情,忍不住想起孟浩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同樣是以景作結,令人回味無窮。
整首詩以“春還”為線索,從“聞”、“走”、“訪”,一步步引領讀者領略早春的氣息。
無論是的寫景還是叙事抒情都十分自然,毫無雕琢痕迹,字裡行間充滿了對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
看似平平淡淡的語言,卻足以蕩人心魄,不愧是詩仙。
-END-
作者:解憂詩詞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