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同學覺得升入初中後,數學成績怎麼沒有小學時好了?以前小學經常拿到滿分,現在想上90分都有難度。這一問題經常困擾着學生和家長,問題出在哪裡呢?
七年級數學是中學數學的基礎,對今後的數學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中小學數學存在着脫節現象,如何作好銜接,讓中小學數學更具有連續性、系統性,使學生更為順利地适應中學的學習,這是我們需要研究的一個課題。
1、 中小學數學的異同
除了中、小學生年齡特點、思維方式的差異外,小學和中學的數學無論從教學内容、教法、學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許多不同。
(1)教學内容的差異
小學數學基本上都是簡單、直接的基礎知識,而到了七年級則不同,教學内容更為豐富、抽象和複雜。例如,在小學,學生接觸了“數”,知道有正數,0,負數,僅僅是簡單的區分和認識,但到了七年級第一章就學習有理數,包括有理數的分類,有理數的加、減、乘、除、乘方運算,除此之外,還出現了數軸、相反數、絕對值、倒數、科學記數法等概念,無論從知識面的深度和廣度,還是難度、密度上都有非常大的變化。對于剛升上中學的學生來說,教學内容相對較多、較難,這時學生會覺得不适應了。到七年級第二學期第六章又要學習實數,知識在一點點拓展。此外,函數、幾何知識的學習,對學生來說又是一個難點。總之,初中數學從具體到抽象,從靜态到動态,講究數形結合。因而相對于小學數學而言有了質的飛躍,因此七年級剛開始許多學生會不适應,但要盡快調整狀态,如果對自己放松要求、不改變學習方法的話,很容易跟不上,為以後的學習埋下隐患。
中學數學除難度增大外,題目文字較多,往往一道題需要讀兩三遍甚至更多遍才能理解,而有的學生往往看到題目太長就知難而退了,在考試中放空的現象屢見不鮮;此外,解題過程要求更加規範,要有理有據,不能想當然;由于知識更為抽象,因而對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往往一些題目需要學生用所學的知識點進行遷移才能解出來,題目更加靈活了,這往往也讓學生無所适從。
(2)教法和學法的差異
除了教學内容出現很大的差異外,中小學老師的教法上也存在諸多不同。小學老師講課非常詳細,手把手地教,常常叮囑如何做,這也是由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思維方式所決定的。因而小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比較強,而老師的一節課經常講解一個知識點,并且這一個知識點反複強調、練習,因此講練較為充分。學生完全可以在課堂上就能很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回家也不用再去複習。小學生能直接從老師那裡獲取知識和方法,因而小學數學因教學内容少而簡單。
而中學老師主要教授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索,發現規律并解決問題。在中學多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探索,觀察,猜想,驗證并歸納出相關的知識點,而且運用所得的知識來建立數學模型來解決實際問題,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需要學生有一系列的思維過程,而不是單純的生搬硬套。老師講課則多是講典型題,精講多練,隻要稍微分心,就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因此許多同學覺得初中數學比小學難學,往往出現老師講的聽得懂,但自己做題就不會寫的現象。
在中學,基本上每節課都有幾個知識點,題目複雜、靈活,如果課下不加強練習、複習的話,前幾節課的内容往往很容易就遺忘了。教材内容多,課時緊,課堂上練習的時間不充分,有些知識需要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等環節才能加以掌握與鞏固,如果哪個環節完成不夠好,就會造成脫節,而數學又是一門連續性較強的學科,如果前面的知識沒有紮實掌握,往往後面的學習就跟不上了,這樣惡性循環,學生就會倍感壓力,往往對數學的學習失去了信心。
2 、幾點體會
針對上述中小學數學的異同,談談幾點體會:
(1)教學内容的銜接
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包括四章内容:有理數、整式的加減、一元一次方程和幾何圖形初步,每一章都是基礎内容,是後續學習的基石,這四章内容許多是在小學所學數學知識的總結和提高。
小學數學學的是比較基礎的内容,例如小學生知道負數,但如何運算這是初中的内容。在七年級,數學要研究有理數、實數。特别是在七年級數學上冊第一章中,學習有理數,這一章知識點非常零散,對學生來說有理數的運算,特别是有負數的運算是他們遇到的一大難點,甚至有學生到七年級下學期也無法掌握。因而對于這一部分内容要在課堂上反複強化,課下也要加強練習。對于第一章有理數,我們在安排課時時會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一些特點,講課的進度放慢,題目的難度降低,每天新課前會對前面講的内容進行梳理,冗實基礎。每天利用課前五分鐘進行幾道計算的訓練,培養學生有良好的計算能力,畢竟計算能力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此外,這一章我們進行兩次單元考查,在學完有理數加減法後進行一次,主要目的是考查開學以來的教學情況、師生能否相互适應、學生還有哪些知識點不紮實,進行查漏補缺,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在學完整章後再進行一次單元測試,再發現問題再調整教學方案,這樣可使剛升上初中的學生逐步适應學習生活。通過我們有針對性的做法,往往多數同學能夠很快适應新的環境、新的學習生活。
第一章有理數思維導圖
第二章“整式的加減”,在小學學生已經學過用字母表示數,并且可以列式表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這些都是七年級學習第二章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合并同類項和去括号是學生易錯點,而這些知識點又是以後學習數學的基礎,因而這一章的講練要充分,也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
第三章是一元一次方程,這一部分内容在小學有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不是大問題,但對于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又是一大難點。因為小學的應用題基本都是要求用算術解法,但到七年級這一章我們學習的是方程,因而需要學生利用方程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有的學生思路無法轉換,考試時經常看到學生用算術辦法解題,并且答案是正确的,但這并不符合題目的要求。在這一章中要引導學生運用方程的思想來解決問題,摒棄算術思想。設未知數、列方程是數學模型表示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步驟,在這一章中要逐步引導學生把模型思想貫穿整章,引導學生多角度進行思考,借助圖形、表格等進行分析,找到等量關系,檢驗方程的合理性。
對于幾何圖形,小學也有所涉及,學生們知道一些簡單圖形以及周長、面積的求法,但在七年級對于幾何題的證明又是他們遇到的另一大難點。如何利用規範的格式來解題,這是他們在小學沒有接觸到的内容,也是他們在中學遇到的挑戰。七年級第四章《圖形認識初步》,它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一章内容還沒有涉及到幾何的推理論證,但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幾何解題的規範格式,為今後的幾何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解題規範沒有解決,那麼在今後的學習中會遇到許多麻煩。有些同學思維不夠嚴謹,在答題中跳步現象非常嚴重,甚至個别同學到了初三幾何題仍然無法規範的解答。
(2)教法、學法的銜接
在七年級上學期,要重視學生對數學興趣的培養,可以通過活動探究、動手實踐、情景創設、多媒體教學等途徑,讓學生形成想學、愛學、樂學的氛圍,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增強他們的創新能力。
數學的解題方法千變萬化,但并不是沒有規律可言的,這就需要學生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特别是一些常規的步驟一定要掌握。
1)适當加強練習,鞏固基礎知識
由于七年級上學期所學四章内容都是相關領域的基礎知識,例如有理數的運算、整式的加減、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幾何圖形的表示方法等,這些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對于後續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平時在教學時适當加強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 仔細讀題、周密思考、認真書寫
數學的語言都是非常精煉的,沒有一句廢話,因而如果題目中哪個條件沒用上,或者忽略了,做出來的答案往往是錯的。因而仔細讀題、周密思考非常重要。數學的解題格式講究規範,剛上七年級的學生往往做不到這一點,想什麼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因而在七年級上學期書寫格式應是老師重要關注的一個問題。
3)突出重難點
對于基礎知識,基本運算技能,要不斷地進行冗實。特别是七年級第一章的有理數運算,應該經常訓練,否則如果學生計算這關過不了,其他的知識點也就無從正确解決。此外,每章的重難點、中考的考點也要向學生說明。每一章的第一節課我習慣的作法是:先介紹這一章的主要知識點,然後介紹哪些是重點,難點,哪些是易錯部分,再介紹中考會以何種形式出題,大概分值多少,最後說明這一章的教學計劃,考試時間等。這樣,學生就會分清主次,做到心中有數,學起來目的也非常明确。
4)對知識進行梳理
一章學完後,要引導學生總結這一章的知識點,框架圖,把每個章節的内容都聯系起來,橫向、縱向進行比較,并引導學生學會總結和歸納,畫出知識點的思維導圖,不斷開拓思路,鼓勵學生多種方法解題。
(3) 學習習慣的銜接
初中要學的科目越來越多,内容也越來越難,因而一套好的學習方法是至關重要的,好的學習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開學伊始,要和學生介紹初中學習的一些學習方法。
首先,做好預習。上課前要求學生預習新課内容,并把課本中看不懂的内容做個記号,老師講解的時候才能有的放矢地去聽。
其次,注意聽講。中學一節課的知識點非常多,關鍵要集中精神,跟上老師的節奏;如果課堂上還有未聽懂的地方,課下馬上請教。學會記筆記,不是老師闆書的内容一字不差的照抄,而是把一些問題,一些解題思路和方法記下來。
第三,課後先複習再做作業。這一點許多學生都忽視了,其實這樣做,老師課堂講的内容真正理解了,才能靈活運用。
第四,養成獨立思考習慣。中學的數學題目難度增加了,有些同學依賴性比較強,不愛獨立思考,往往會參考答案會借鑒其他同學的思路,這對數學的學習是沒有幫助的,應該養成自己獨立思考的習慣,并嘗試着一題多解,這樣逐漸就會發現學習數學的樂趣。
第五,要善于總結歸納。有些同學題目做了很多,但成績依然不理想。關鍵是不會歸納總結。例如一種類型題做了兩三道,自己就要思考這類題目的解題方法和技巧,不斷進行歸納總結,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而不是一味的搞題海戰術。總結歸納可以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不緻于見到題目不知所措。
第六,建一本錯題集。這一點非常重要,自己做錯的題目記到筆記本上,不斷積累,就會發現自己在不斷進步。許多學生在複習數學時無從入手,往往以為把書上的概念、定理背背就行了,而沒有注意自己曾經做過的題目,特别是做錯的題目。一些題目不會的仍然不會,出錯的繼續出錯,這也是初中學生的通病。我建議學生建一本錯題集,把自己做錯的題目記錄下來,找到自己的薄弱點,減少出錯的機會。對于記錄的錯題,要認真分析出錯的原因:是知識點沒掌握,是粗心大意計算失誤,還是解題思路不對,利用這樣一本錯題集,就可以很快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考試前看一看,這樣的複習更有針對性。通過錯題集的不斷積累,對提高數學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習成績會有很大幫助。
第七,多看多練。平時有空兒可以找一些題目多看看、多想想、多訓練,熟能生巧,這樣經過日積月累,對提高成績大有幫助。
總之,對于中小學數學的銜接問題,要針對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認知規律找出适合的方法,不斷提高課堂效率,既要注意教材内容的銜接,不斷完善教師的教法,還要逐步引導學生的良好學習方法和習慣,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盡快讓他們适應初中的環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