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仁和黍米
張曉峰
豫北人愛喝湯,早飯和晚飯湯都是不可少的。小時候常喝的湯是玉米糁熬的湯,我們這裡管玉米叫玉蜀黍或者玉高粱,管玉米糁熬的湯叫糊塗。還有小米湯。沙地适合種谷,但産量低,麻雀多,所以谷子種得并不多。白面湯也常見,還美其名曰“甜湯”。也許真有甜味吧,但我從沒有喝出來過,這是我最不愛的湯。但當時的産婦坐月子,卻要一天三頓喝這種湯。當時的女人們對這種湯更加深惡痛絕,即便是加了紅糖和雞蛋。在我童年的記憶裡,是沒有見過大米的,當然也沒喝過大米湯。那時候,我最愛喝的是麥仁湯和黍米湯。
麥仁也就是脫了皮的麥子。給麥子脫皮,有兩種方法,一是在機械化的碾米機上,二是在石碾上用人工脫。那時候窮,平時連白面馍也吃不上。碾麥仁也碾不多,十斤八斤的,動用碾米機有點浪費。大家都去石碾上給麥子脫皮。村南有個石碾,村子大,每次碾麥仁都要排隊,排隊的大多是碾小米的。超市裡有賣石磨小米的,其實小米不是磨出來的,是碾出來的,不知道誰搞錯了。石碾的樣子記不清楚了。那時候我七八歲吧,試了一下,推不動。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吧。因為不常喝到麥仁湯,當時覺得它是最好的美味。實際上,麥仁筋道,口感很好,湯裡有一種清香。現在喝麥仁湯,也相當可口。上網查查資料,還是很有營養的,特别适合男士喝。
黍米是我們當地的說法,跟幾千年前我們祖先種的黍沒有一毛錢關系。我們說的黍米,原料是玉蜀黍,也就是把玉蜀黍脫皮粉碎後的産物。做黍米,自然也可以上碾米機。但我記憶最深的卻是在石臼裡舂制的。我們當地從沒有石臼的叫法,我們叫它兌兌窯。一塊大石頭上有一個上粗下細的窯窩,把玉蜀黍放進去,用一個大木棒用力搗這些玉蜀黍,這個動作就叫“舂”。木棒要找那些質地硬的槐木之類的。玉蜀黍很堅硬,所以這是個力氣活兒。印象裡我也試過,但做的都是無用功。把一粒玉蜀黍舂成三四瓣就大功告成了。黍米塊兒大,又堅硬,熬的時候特别吃火。那時候柴禾也不多,黍米好做,柴禾難求,所以黍米湯也沒有流行開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