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厲奮發、薪火赓續。蘇州市職業大學自1981年建校以來,秉承“勤、勇、忠、信”校訓,赢得了顯著的社會聲譽,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區域品牌院校。金秋時節,學校迎來建校40周年暨辦學110周年的榮耀時刻。
學校前身為1911年的蘇州工業專科學校。2003年,蘇州市委市政府優化整合原蘇州市職業大學、蘇州教育學院、蘇州市廣播電視大學、蘇州市職工科技大學等四所市屬高校資源,組建成立新的蘇州市職業大學。蘇工專一百一十年薪火傳承,初心永恒;蘇職大四十載歲月如歌,使命如磐。幾代人躬耕教育,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共譜發展主旋律,合奏時代最強音。
在新的曆史發展階段,學校緊緊抓住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成就教師、成就學生,堅持質量為先,堅定精準發展,緻力于培養“高品德、高技能、高适應”的人才隊伍,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文化傳承、校地合作、服務社會、國際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果,邁出了新步伐,實現了學校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協同共進、融合共赢。當前,學校正以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朝着建成全國一流品質院校的辦學目标闊步前進。
深化産教融合 弘揚工匠精神
學校緊貼區域發展實際需求,提高區域特色經濟發展的人才供給力,推動學校的高質量發展與蘇州經濟發展水平相适應,着力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優秀技術人才,陪伴着蘇州一路騰飛,向國家建設不斷輸送新鮮血液,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回望百年曆史,工匠人才輩出。學校曆史上孕育了中科院院士劉敦桢、張大煜、時鈞、程民德、吳健雄,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陳太一等7位著名校友,成為傑出的楷模。建國之初,學校為黨和國家的發展輸送和培養了第一批工業精英,他們成為了現代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蘇州市職業大學為區域品牌院校樹立了一流的标杆,為高職教育赢得了顯著的社會聲譽。
近年來,學校持續深化産教融合,促進教育鍊、人才鍊與産業鍊、創新鍊有機銜接,通過創建技能大師工作室、高校青年博士進企業等,提升教師創新實踐能力,實現人才共育、合作共赢。建成了一支結構優化、素質精良、富有活力、勇于創新的教師隊伍,為學校内涵式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汪義旺是該校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一名骨幹教師,任教13年來長期從事一線教學和科研工作。他努力将前沿創新成果引入課堂,以項目促進教學,開展“創新班”教學模式改革,通過傳幫帶培養了大批産業發展急需的技能人才。他主持獲得江蘇省科學技術二等獎、吳文俊人工智能技術發明獎、國際發明展金獎等多項重要省部級科技獎項,成功入選教育部産業導師資源庫技術技能大師,獲第14屆北京發明創新大賽人物“創新大工匠”殊榮。
顧星是該校國家級“顧星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被評為全國技術能手、省企業首席技師、省技術能手、省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省突出貢獻的高級技師、省高職院校類産業教授,獲蘇州市傑出人才提名獎、高技能突出人才、時代工匠、青年首席技師等榮譽稱号。他從事企業制造生産一線工作30年,在“精密制造、數控技術、機械裝調”等專業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
學校培養的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強,學生參加省級、國家級大賽的獲獎數量逐年增加。近五年來,學校斬獲職業院校學生技能大賽、“挑戰杯”、“互聯網 ”大賽省級以上獎項168項。獲評江蘇省“最美職教生”的2017級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陳文靜同學在校期間就已申請20餘項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其中有7項實用新型專利已授權。獲評“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的2017級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李鑫龍同學,大二期間就通過CCIE、華為雲等多項資格認證,榮獲多項獎項和榮譽,以奮鬥精神鑄就青春底色。獲評“2020江蘇省大學生年度人物”入圍獎的2018級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李康同學将工匠精神融入紅色基因,在戰疫中書寫青春答卷。
吳文化傳承創新 文化傳承育人
坐落于上方山麓、石湖之畔的蘇州市職業大學,曆來人文底蘊深厚。學校立足“文明校園、文化建設、服務師生”的要求,逐步完成文明美麗校園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實現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學校建有占地2500平方米的吳文化園,是全校大學生“吳文化”課程授課基地、蘇州市未成年人社會實踐基地、全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每年接待逾2萬人次。吳文化園還是吳地文化、江南文化研究創新的平台。建設了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吳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成立了江南文化研究院、太湖文化創新研究中心、況鐘研究會等文化研究機構。
學校精心打造吳文化研究師生團隊,開展研究性課程學習、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項目,指導學生社團開展各類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生參加全國技能大賽獲團體一等獎、江蘇省優秀畢業論文一等獎等。定期走入社區、街道等開展吳文化普及推廣活動和學術交流講座,為居民講故事、講文化,為創造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智力支持。
蘇州市職業大學第二屆“我最喜愛的老師”、教育與人文學院副教授顧梅老師,數十年如一日傳承儒家傳統文化。在近期評選的100個首批全國教育世家中,顧梅老師家庭成為江蘇省成功入選的5個家庭之一。她不僅自己喜歡讀書,還帶着學生讀書。她的“梅子時間”已成為蘇州碑刻博物館的一個公益品牌。
學校“蘇州石湖智庫”以服務地方為理念,立足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與創新,緻力于推動蘇州特有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積極為名城蘇州在新時代彰顯城市個性、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城市競争力和影響力獻計獻策。近年來,“蘇州石湖智庫”共發表決策咨詢報告102篇,32篇獲省市領導的肯定性批示。
拓展校地合作 精準服務地方
“在新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處于學科人才前沿的老師們一定要轉變觀念,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讓理念走出課堂,走向教學和科研的實際,使蘇職大真正成為社會所滿意的、行業企業所需求的新技術發展熔爐,成為高質量發展,一流品質的學校。”蘇州市職業大學校長曹毓民表示。
學校整合資源、跨界融合、精準服務地方經濟,大力發展跨學科、學院合作研究,打造一支“匠心求索,想做事、敢做事、能做事、會做事、願做事”的師生創新團隊。李世超是蘇州市職業大學絲綢應用技術研究所所長,專注絲綢傳承創新。“絲綢産業的振興必須依靠科學研究的推動。”他和同事們先後承擔了近二十項國家和部省市技術攻關和科研開發課題,完成了國産“噴水織機中試”“真絲浸漬設備和工藝研究”等多項科研開發工作。他主持的“絲綢文物修複及檢測”科研團隊成果獲江蘇省教育科學自然科學類研究成果三等獎、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發明獎。
姑蘇實驗室是服務國家重大工程戰略需求,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龍頭企業協同建設的新型的、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研發機構。方立剛作為該校選派的挂職幹部,将教科研與産業結合,深度參與了姑蘇實驗室的籌備工作。他曾與廣州地理研究所聯合攻關多項國家級項目,成果先後獲得廣東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二等獎、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科技進步三等獎、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和廣州市科學技術二等獎。與大院大所的合作,為人才培養、産學研融通、融合黨建搭建了更廣闊的平台,促進了教師的提檔升級,為推動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學校創新性地将“校企合作”拓展提升到“政行企校”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的“校地合作”格局。與吳中區、相城區、蘇州市市場監督局等10多個政府部門開展全面合作。搭建“一院一鎮”合作平台,夯實校地合作内涵。與大院大所簽約共建,提高合作層次。學校編印“資源服務清單”,将校内優勢資源面向社會開放共享。建設一批産業技術課程和職業培訓包,打造“菜單式”“訂單式”培訓服務,形成面向産業行業企業多領域、多層次社會培訓體系,拓展社會培訓規模。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校地合作、産教融合,呈現良好發展态勢。
創新思政教改 多措并舉育人
學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發揮好所有課程的思想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戰略舉措。
學校創新開展思政教育“三結合”工作,推進思想政治、意識形态工作制度建設;組建“思政 專業”雙主體項目化教學研究團隊,開設27講精品公開課,建成“宣傳思政融媒中心”“數字化思政沉浸式交互體驗中心”和33個戶外“宣傳思政融媒學習驿站”,着力構建“雲思政”特色資源平台,創新學生多元考核評價體系,增強了思政課程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起到了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學校始終以“成就學生”為立足點,強化學生管理服務,建成了一站式學生事務與發展中心,啟用抗挫折教育體驗館,建成江蘇高校首個省級紅十字标準化應急救護培訓基地,形成“校、院、班”三級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不斷創新思政載體建設,加強惠和樓黨建思政廉政文化長廊、健身步道——人文長廊、安全通道廊橋宣傳文化長廊、思政文化牆、思政工作室等一大批載體建設,多措并舉開展大學生思政育人工作。
蘇州市職業大學黨委書記鈕雪林介紹,“十四五”時期,學校以“一個目标方向、三個最優環境、三個滿意成效、一個堅強保障”為新發展布局,大力推進質量文化建設,不斷提升核心競争力,努力将學校建設成為立足蘇錫常都市圈、服務長三角、輻射全國,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全國一流品質院校,奮力譜寫“争當表率、争做示範、走在前列”的蘇職大新篇章!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顧秋萍
校對 徐珩
來源:紫牛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