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菜、洗菜,獨立為家人做幾頓飯……中秋小長假來了,正在讀初二的嚴翰辰沒有去培訓班報道,而是準備在做一件“大事”,為爸爸媽媽做上一桌菜。
近日,小編從揚大附中東部分校了解到,從去年2018級新生入學開始,學校就為他們制定了周末素質拓展作業,這學期第一周,2019級新生也加入其中,學生周末“作業”,不再是寫字看書,而是做菜、掃地、運動。
【學生故事】
從培訓班轉戰廚房,初中生周末忙燒菜
過去一到周末,嚴翰辰就被爸爸媽媽送去各大培訓班,但自打學校安排了周末素質拓展,每周他都要空出一個上午,買菜、洗菜、燒飯。“今年5月份開始學的,一開始以為是一個實踐作業,沒想到這學期學校要求更高了,要求是‘學做一道新菜’。”嚴翰辰說,還挺有壓力的。
從5月份開始,嚴翰辰幾乎周周都會參與做飯,即便不做菜,也會在飯後主動洗碗,這樣的變化讓父親嚴利欣喜不已,“以前孩子挑食,自從開始學做菜就好多了。”嚴利說,兒子和他分享時說,看着每天都是重複勞動,但過程并不容易,“我們早晨會帶他一起買菜,回來之後讓他做個一兩道菜,大概一個多小時,也不耽誤學習。”在嚴利看來,這份作業除了培養生活技能外,最重要的應該是感恩之心,“以前經常剩飯,現在基本都能吃完,知道做飯不容易。”
采訪中,嚴翰辰非常自豪地說,“像炒青菜這樣的‘作業’他都不會發給老師,交作業的時候都是‘硬菜’。”嚴翰辰自豪地說,紅燒肉、煮魚、西紅柿炒雞蛋、咖喱土豆燒牛肉、韭菜炒蝦等等這些菜已經燒的爐火純青,不需要看菜譜。
周末主動洗碗、做菜,她有了一顆感恩的心
“自從學校開展周末素質拓展活動後,我感覺女兒懂事多了!”提起周末素質拓展訓練,揚大附中東部分校初二(7)班學生許梓歆的媽媽李娟連連豎起大拇指誇贊。
李娟說,他們和大多數家長一樣,過去對女兒呵護備至。為了讓她将全部精力放在學習上,平時家務事都不讓她做,一心一意忙功課。可是,從初一下學期開始,學校開展周末素質拓展活動,讓孩子們周末回家幫着家裡做力所能及的事。“有了這項活動後,女兒變得勤勞了很多,周末做完作業後,幫着我們洗碗、做菜、整理房間。”李娟說,之前女兒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了這項拓展活動後,她每周末都學着做一道菜,并且從最簡單、最基本的菜做起,比如西紅柿炒蛋、青椒炒土豆絲等,早上還會親自下面給他們吃。
“剛開始她在做菜時,我都在旁邊看着,手把手教她做。後來,過了幾周後,她能自己單獨完成這幾道菜的制作。”李娟說,學校的周末素質拓展活動讓他們看到了女兒的成熟與懂事,最重要的是,讓女兒有了一顆感恩的心。“過去女兒都認為我們家長做飯做菜很簡單,看我們做事不心疼,現在她親自體驗過了,才感受到其中的辛苦。平時放學回家做完作業後,喜歡跟我們聊聊天,噓寒問暖幾句,讓我們心裡暖暖的。”說到這裡,李娟臉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校方回應】
學校“拒絕“西紅柿炒蛋,每周都要學個“硬菜”
為啥要讓學生們學做菜,而且周周都要創新? 揚大附中東部分校校長邵學雲介紹說,周末的素質拓展不僅是學做菜,還有體育鍛煉、掃地等等,“這是我們的一個珍愛行動,珍愛自己、珍愛他人、珍愛生活三個方面。”邵學雲說,學校特别做作了課程計劃表,學生可以對照執行,“這相當于我們的周末‘課程’,授課人是家長。”
邵學雲透露,這學期學校進行了一個重要調整,就是要求學做新菜,“我們剛開始試行時發現,學生清一色的西紅柿蛋湯或者西紅柿炒蛋,基本不變,這學期就調整了,要求學習新菜。”邵學雲笑着說,周末拓展不是為了“老師”,而是要讓孩子真正的掌握生活技能。
期末還有“廚王”争霸,生活技能進課堂
據介紹,為了鼓勵學生認真的完成周末作業,學校要求家長通過拍照、小視頻上傳家長群等形式呈現。或者讓學生們寫一些綜合素質拓展的心得,通過以上方式來觀察他們周末進展如何,同時,學校還會開展主題班會,通過比賽、評比方法,讓他們展示在家裡的成果,包括特殊勞動技巧。
小編還了解到,拓展課程緻力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打破傳統的“5 2=0”,以及中午學生在家沉迷于遊戲、奔走于各類培訓班等不良現象為此,學校特别綜合素質拓展課程,涉及到傳統的學業任務以外的,包括家務勞動、社會實踐、公益行動和家庭的親子教育等衆多内容,旨在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做事,旨在緻力于學生的發展,“從日常的洗碗、拖地、做菜,到和親人的交往、和同學的研學實踐,這樣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發展和交往能力的提高。”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