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被“不想工作”的心理壓抑得喘不過氣來,該怎麼辦?如果說“不想工作”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心靈症狀,那麼“先行者”們都采取了哪些自我治療方式呢?也許大多數人還是會硬着頭皮一如既往地工作下去,可也有那麼一部分人,任由“不想工作”的心态發展下去,卻意外地展開了一段不一樣的新生活。不想工作:讓物質走開 ;不想工作:隻與心情有關。
白領“不想工作”該怎麼辦
“新退人生”
“不想工作”如今成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态,尤其在黃金周7天長假後表現得特别明顯,“目眩頭暈、精神不振、喜歡犯困以及面對工作頭皮發麻”的表征,你是不是很熟悉?
自從走出校園踏上工作崗位那天起,每個人便進入了無窮無盡的工作狀态。一周五天,朝九晚五,機械化的工作就這麼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進行下去。日子一長,對工作倦怠的心态便從此而生。
也許在每天疲累的工作之後,不想工作的念頭經常折磨着你的心靈。然而在工作生活方式激蕩變革的今天,身處“後工作時代”的我們可以有着更加自主的選擇。不想工作意味着重新選擇,不想工作然後更加懂得品味生活,不想工作然後回歸快樂的生活本身。而個人不想工作的普遍心态也蘊涵着社會潮流變革的大趨勢,更多的人從傳統工作中解放出來,投入更具創意的工作中去。
大衆心态:“不想工作”
大衆現實:還是要上班 供房買車結婚樣樣都要錢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不想工作是一種集體的心态。但事實上,能放任之、并實現“不工作”的願望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大家總有很多理由來說服自己,比如“我每個月還要供房”,“我明年想買部車”,“下個假期要去歐洲度假”,這些五花八門的理由讓“不想工作”隻能成為一句心裡經常浮現卻又被現實戰勝的牢騷話。
于是,絕大多數懷抱着“不想工作”想法的人,卻隻能硬着頭皮繼續工作。在精神高度緊張的工作中,期待着每周兩天的休息日,但每每到了周日的晚上,又會對即将到來的工作日産生恐懼,于是又産生了一種奇怪的“周一恐懼症”。而每年幾次的法定長假雖然能讓人們得到暫時的舒緩,但卻遠遠不足以平複不想工作的心情。這些場景想必你我再熟悉不過了,隻是硬着頭皮繼續工作,這樣的狀态能持續多久?
“不想工作” 讀書充電:自我拓展和再培訓過程中提升自己
主角臉譜:Anna的前老闆評價,Anna是一個工作态度積極的人。短短幾年間,她從一個小職員升任為一家外貿公司的業務經理。照理說,白領麗人Anna是一個敬業的“工作狂”,工作對她來說應當是滿足感和成就感的源泉。然而一年多前,她卻出人意料地從公司辭了職,重返課堂讀書去了。
Anna有這個舉動并不完全因為她不想工作,而是在高強度的工作下,她發現不僅自己的知識被一點點掏空,而且工作經驗的增加反而抑制了自己對創造性工作的熱情。于是,Anna利用一年時間完成了EMBA的課程,将自己幾年來的工作進行一次完整的總結,又學習了第二外語法語。如今,充電之後的Anna興緻勃勃地開始了又一個充滿挑戰的新工作。
解讀:不想工作是為了更好地工作。像Anna這樣,在事業的高峰期激流勇退,然後專心地讀書充電,随後重新找到了事業發展的新起點,這着實是一個具有鼓舞作用的事例。的确,在自我拓展和再培訓的過程當中提升自己,是現代工作人調整身心、再攀高峰的良性發展方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