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月經失調揮不去的陰影

月經失調揮不去的陰影

健康 更新时间:2025-11-18 04:27:49

  月經失調令很多女性傷腦筋,每年有約5%因此去求診,人到中年,每20人就可能有一人,面對經血過量的煩惱。

究竟月經為何會失調?如何治療呢?本報邀請到新加坡竹腳婦幼醫院顧問醫生馬宣忠,為讀者詳細講解這個毛病。

馬醫生說,首先我們必須了解怎樣才算是正常的月經?

“根據醫學定義,每隔21到35天來經,便算是正常和有規律性的經期。若少過或多過這個期限,如每14、15天就來一次,或拖到40多天才來一次,那就屬于不正常。”

此外,經血量的多少,也決定月經是否正常,“從醫學角度來衡量,正常的流血量應該少過80毫升。”

經期的長短往往因人而異,距離也相當大,從2天到8天不等,不過,平均是4、5天就結束。

馬醫生指出,月經是否失調,可從三方面:規律性和流血量、經期長短來判斷,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少女時期與更年期,經期的變化會比較大。

處于青春期的少女,生殖系統仍未發育成熟,在荷爾蒙的影響下,排卵期因此仍不規律,所以,經期一般上在首幾年會比較不穩定。而婦女在接近更年期時,因為卵巢的功能已接近尾聲,經期就會變得不太規律。

經血過量原因很多

在各種月經失調的問題中,約有六七成是經血過量。

馬醫生說:“造成經血過量的原因有很多,最普遍的原因是子宮内膜長了肉瘤。”另一個因素是長了纖維瘤,同樣會造成月經過量和疼痛。

這些良性問題較容易解決,最令人擔心的是長了惡性腫瘤,如子宮内膜癌或子宮頸癌等,一般上,年齡越大,患上惡性腫瘤的可能性會比較高,所以,必須檢查以排除這些危險因素的存在。此外,從未生育的婦女,長肉瘤的機會也比較高。

其他原因,如服藥或内分泌失調,也會造成月經失調,但是有40%的病人,在檢查過後,找不出病因,這些多數是所謂的功能性失調。

壓力或情緒也可能造成月經失調,它會造成内分泌失調,減少排卵,不過,經血量會比往常少,而不是過量。
如果是發育中的少女,一般上的情形是經期不規律,或者是出現經痛,檢查後,若無大礙,吃些荷爾蒙便能加以控制。

而什麼時候該看醫生呢?馬醫生說,如果是偶爾一兩次不規律,那就無須緊張,但是,如果月經失調持續下去,那就最好檢查一下是出了什麼問題。

有何治療法?

“最重要是先找出病因。”馬醫生說,“之後才決定治療的方法。”

假如日出血的原因是子宮長了肉瘤,如果在檢查後,醫生發現肉瘤相當大,或長在子宮内腔等,而且因此造成經血過多,那就要把腫瘤割除。

如果經血過多是荷爾蒙失調所引起,那就要對症下藥。也有些婦女是在用了子宮環避孕後,子宮内腔發炎,因而造成出血,如果狀況不嚴重,停止使用就能恢複正常。

如果是功能性失調所引起的出血,因為沒有準确的病因,一般上醫生會讓患者服食藥物,有些藥物挺有效,如果控制得好,便不需要動手術。

如果藥物無法控制,加上有貧血的現象,或要長期依賴藥物,令婦女煩不勝煩,醫生才會進一步提議動手術。

傳統上是将整個子宮切除,這是大手術,所以會有風險,複原時間也較長,目前最新的方法是将子宮内膜除掉(子宮内膜微波消除術),因為功能性出血,一般上是子宮内膜所引起,如果将這一層内膜割掉或燒掉,便能控制出血。

這種手術的風險會比較低,缺點是患者的子宮不能太大,或曾動過手術,因為她們的子宮壁比較薄,手術中弄傷子宮的危險性比較高。

一、子宮切除術

切除子宮後,婦女會受什麼影響?

馬醫生說,“這是相當争議性的問題,如果将整個卵巢割除掉,那就是提早進入更年期,那更年期的症狀就會接踵而來。”

但是,如果肉瘤在割除後重生,或子宮已長滿肉瘤,又或者婦女已相當接近收經期,腫瘤繼續長大,又引起經血過多,那最好就是切除子宮。

一般來說,肉瘤重生的機會是10%左右;那些長了很多肉瘤的子宮,割了以後,重生的機會就比較高。如果肉瘤相當大,但是,數目少,割除以後,重生的可能性就比較小。

如果患者仍相當年輕,醫生通常會設法隻把腫瘤切除,盡量保留子宮。

另外,切除子宮後是否會影響房事?馬醫生說:“直到目前為止,沒有醫藥報告明确的指出會受影響。”

二、子宮内膜微波消除術

子宮内膜微波消除術是由醫生将一支微波探頭由陰道伸入子宮内,通過微波能量迅速對子宮内膜施加準确分量的熱能,以治療經血過多問題。竹腳婦幼醫院是本地首家引進這項新手術的醫院。

手術可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進行。手術比較适合年齡在40歲以上、不打算生育的婦女,而不适合年輕女性。

此外,醫生也會在手術前通過内窺鏡視察子宮内的情形。唯有在确保子宮内沒有生長内膜下肌瘤或體積太大的息肉後,醫生才會為病人進行這項療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