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老人當心七個誤區
不少人認為,上了年紀,走路越來越慢是正常的;跟老人講話要拉高聲音才聽得到;老人要常吃爛爛的食物,才會比較好消化;其實這些認知都是錯的。通過調查刊文指出,照顧老人的健康時,要警惕很多錯誤的觀念與做法。
誤區一:老人走路越來越慢是正常的
調查發現,高達78%的人誤以為老人走路越來越慢是正常的。因為這個常見的誤區,反而讓平衡感不好、關節疼痛、視力差等真正讓走路變慢的原因被掩蓋,而忽略應該到醫院就診尋求治療。
誤區二:跟老人說話要拉高聲調
當照顧老人時,很多人以為隻要在老人家耳朵旁尖聲大喊,就能讓耳背越來越嚴重的老人聽得清楚。其實,這樣做會造成反效果。和老人說話時,聲音可以大聲,但是要用低沉、慢速的方式,才能讓老人聽得清楚。
誤區三:年紀大了晚上就會睡不好
超過五成的人誤以為年紀大了,晚上就會睡不好。實際上,這是因為生理變化,老人睡眠時間會整體提前。換句話說,早睡的老人理論上就會早起,可是卻常被認為是失眠或睡不好。
誤區四:老人應該吃糊糊爛爛的食物,比較好消化
調查發現,半數的人認為要讓老人容易消化,最好将食物處理得糊爛。實際上,常吃糊爛的食物,會因為缺乏色、香、味,而讓食欲減低,反而造成老人營養不良。
誤區五:吃氨基葡萄糖可以治愈或預防骨質疏松
針對廣告上常出現的“保骨靈藥”———維骨力(主要成分是氨基葡萄糖),調查中發現,仍有30.7%的民衆認為氨基葡萄糖可以治愈骨質疏松。根據國外的研究,氨基葡萄糖不能治療或預防骨質疏松,隻對修複關節軟骨退化有幫助。
誤區六:補充銀杏能預防老年癡呆
國外調查顯示,銀杏萃取物隻能對已經有老癡的患者具有某種程度的治療效果,但是對沒有老癡的人,則是無法預防的。但是在調查中卻發現,近一半的人認為銀杏能預防老癡。
誤區七:老人每天都應該排便
很多人以為一定要每天上大号才正常,否則就是有便秘的問題。專家說,這種想法是錯的,隻要規律排便,即使一天三次到三天一次都算正常。
“即使每天都排便也不代表沒有便秘,沒有每天排便也不代表便秘,專家分析,便秘的定義除了看次數(每周排便次數小于3次),還要看品質,像是排便時是否費力、糞便呈團塊狀、解便不幹淨的感覺、肛門阻塞感、甚至需要用手協助排便等等。而且,有些疾病、藥物或生活方式會加重便秘問題,例如鈣片、鐵劑、止痛藥、安眠藥、胃藥、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肛門疼痛或痔瘡、缺乏活動、喝水量過少等等。
專家指出,這次調查的主要内容多是醫生在門診上常常碰到、覺得病人容易犯錯的問題,從結果發現,大多數人對于照顧老人健康存有許多錯誤認知。例如,老人普遍對于保健食品的預期與期待過高,如果使用不當,反而會與常見的慢性病藥物産生交互影響的風險。照顧老人時,需要學習專業科學的保健知識,這樣才能提高生活品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