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六“然”可養性情
第二章:健心“八戒”益健康
第三章:學蘇東坡:風景不轉心境轉
修身養性可比單純的保養身體難得多,很多人都達不到遇事泰然自若的心境。那麼如何養性情?
六“然”可養性情
幸福感帶給身心的感受,如同春天的花香、夏日的繁茂、秋天的碩果、冬天風雪中溫暖的家園,是生命力的依托,對健康長壽十分重要。而現實的幸福不僅需要基本物質條件,還需要每個人在修身養性中獲得。明末着名思想家王夫之提出的“六然”修身格言,對中老年人保持樂觀豁達、安康幸福地度過每一天,不無裨益。
自處超然
對待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能采取超然達觀的态度,不為外界得失謎失自己的善良淳樸的本性。王夫之所說的“自處超然”,重在“心處”,因為“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百病息”。如果心總是忐忑不安,身體很難健康。自處超然能幫助人們遠離矛盾糾紛,保持美好的精神狀态。
處人藹然
放寬人生境界,與人相處采取友善的态度,滿身祥和之氣,自然得享天年。自古以來愛和敬都是雙方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有人總結了人與人要有“七互”的待人處世之道:互信、互敬、互愛、互幫、互慰、互讓、互諒。處人藹然有利于天地人和,有利于健康長壽。
無事澄然
心無妄念,精神甯靜,善于享受閑逸的生活,從甯靜中獲得樂趣。正如《黃帝内經》所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過去幾十年,人生多少奮鬥拼搏,多少恩恩怨怨,已如過眼煙雲。邁進晚年猶如航船進入平靜的港灣,應學會享受邪份甯靜祥和,遇事從容圓緩。
有事斬然
遇事要多謀果斷,而不要優柔寡斷。因為矛盾的心念時間越久,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壓力越大,對身心的損害就會越重。着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過:“一切頑固、沉重的憂悒和焦慮,足以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因此,要善于及時處理矛盾,盡快求得心理平衡。
得意淡然
當事業有成、碩果累累之時,切不可得意忘形,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保持一顆平常的心,這是一個人的美德和福根。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說:“謙虛是藏在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發芽滋長。”
失意坦然
縱有失意之時,也應胸懷坦蕩,不讓“失落”困擾,保持心情愉快充實。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同對待失意,是對人的一種考驗。
老年朋友們,走過彎彎曲曲的山澗,闖蕩過無數艱難險阻,見識過種種風雲變幻,對意外之喜或突臨煩惱,請保持長者的風度,從容坦然。
健心“八戒”益健康
美國哈佛大學的一些學者用了40年的時間研究發現:在2l歲和46歲之間,過着舒暢精神生活的59人中,隻有2人在53歲時得了重病,其中1人死亡;而在同一時期内,得不到舒暢精神生活的48人,都在55歲前死去。為此,有關專家提出了養生“八戒”,也許會對人們有所啟示。
戒疑
疑心病者,總以為别人在暗算自己, 一言一行都提防,坐立不安,經常失眠。
戒妒
妒忌别人的成就,不考慮怎樣奮起猛追,卻希望别人栽跟頭。
戒卑
覺得自己處處不及旁人,在人前仿佛矮三分。不喜歡和别人共事,愈來愈孤僻,越來越古怪。
戒傲
自以為是,總認為自己天下第一。周圍的人對他敬而遠之,他卻自鳴得意。生活空虛,無所寄托,缺少樂趣。
戒躁
容易發脾氣,臉紅脖了粗,或吵或鬧,甚至罵人、打人、毀壞物件,然後心理上得到一種莫名其妙的滿足。
戒愁
整天生活在憂慮之中,愁容滿面,心事重重。
戒慎
時時提心吊膽,怕說錯話,怕做錯事,怕得罪人。
戒悲
一生當中,一些不幸的事常常浮現在眼前,不覺悲從中來。
學蘇東坡:風景不轉心境轉
1082年的某一天,蘇東坡途中遇雨,沒帶雨具。常人隻有狼狽二字,雨點打在竹林裡發出清響,不是不寒心的。好一個蘇轼,就這樣寫下宋詞中我的最愛:“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不用“不聽”,而用“莫聽”
不聽,那種堅決,就要運用意志力,跟雨聲抗衡。莫聽,是你可選擇聽,但聲音也隻是外物,你的心可以決定聽得到,聽不到。着一“莫”字,境界就從容自主起來。
“何妨吟嘯”,那何妨也是一種優遊,反正落湯雞的現實無法改變,倒不如吟起當時的流行曲。無法改變的事情,就讓它自然存在吧。
蘇老當時隻拿着竹拐杖,穿《倩女幽魂》内那種草鞋,從頭到腳盡濕,沒有騎馬。但他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從負面自嘲發掘出樂趣,雨中持杖穿輕便草鞋,比騎馬還輕便。
雨停了,金句來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境界較低的是,好了,雨停了,身幹了,雨後自有晴天,做人無須在逆境中頭發亂了。蘇東坡卻更通透無礙,雨可以不是雨,逆境中憑心境自樂,于是,晴也不是晴天,萬法無常之變已與他心境無關。
我常常想,萬一時運低見鬼,也會學蘇老,心裡無鬼,于是,看不見。看不見,然後轉身走開,吟嘯:“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七個字的境界,值得我們在無常變化的處境中用來做口頭禅。
結語:平和的心境不僅僅能讓我們遇沉着、在患難中保持樂觀的心情,它更能幫我們的健康錦上添花!(文章原載于《健康指南》,刊号:2012.02,作者:黃根柱;《養生保健指南》,刊号:2012.03,作者:王志明、林夕,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庫知識百科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